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803经济学综合之宏观经济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

【答案】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问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作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ing, MPS)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也在0和1之间波动。

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1,即MPC+MPS=1。

2. 货币规则

【答案】“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这是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依照货币学派的观点,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货币分析逻辑是这样的:货币供给要与货币需求相适应,从货币需求角度出发,货币需求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由于恒久性收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受恒久性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是不大的。既然如此,就必须以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为基础,所以货币供给也应该是稳定增长的,货币当局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供应量始终不变地以一种固定的比率增加,并大致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

3. 个人可支配收入

【答案】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简称为PDI )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盈利性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

决定性因素。因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生活水平。

4. 流动性陷阱

【答案】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类似于流动性陷阱的现象。

二、论述题

5. LM 曲线有哪三个区域? 在这三个区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区域分别与什么样的经济状况相对应?

【答案】(1)LM 曲线的三个区域

LM 曲线上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 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的倾斜线和垂直线三个阶段。LM 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如图所示。

图 LM 曲线的三个区域

(2)三个区域中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在水平线阶段的LM 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己达到“流动性陷阱”的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的风险极大,债券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愿意长期持有货币,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

无限人,从而使LM 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 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

在垂直阶段,LM 曲线斜率为无穷大,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从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趋向于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从而LM 曲线也呈垂直状态(趋向十无穷大)。由十“古典学派”认为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货币需求的利率无弹性,因此垂直的LM 区域称为古典区域。

在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 曲线是中间区域,LM 曲线的斜率在古典区域为无穷大,在凯恩斯区域为零,在中间区域则为正值。因此,在中间区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介于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

(3)三个区域相对应的经济状况

在凯恩斯区域,经济一般处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在古典区域,经济一般处于繁荣时期,则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在中间区域,经济一般处于正常运行时期,则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

6. 2010年初中国各地纷纷调高最低工资标准,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的可能影响。

【答案】2010年,随着经济回升和物价卜涨,继江苏省率先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后,浙江、广东等地陆续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在10%以上,一些省份甚至超过25%。

(1)背景介绍

按照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要调整一次。2008年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为了帮一些企业渡过难关,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直到2010年开始,各地才纷

2010年以来的高通胀,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另外,使民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收入生活压力加大,

此时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显得尤为必要。调整最低工资的目的主要是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而目前中国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低,所以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的可能影响

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可能带来的影响可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具体来说:

①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都有好处,值得肯定。对于个人来说,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可以提高最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对于企业来言,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一定程度上使得生产成本的上升,迫使企业向更有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或者进行产业转移; 对于国家来说,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得低收入者、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困难,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②调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助于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影响不大。最近几年来,劳动力供需形势逐渐逆转,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供不应求转变的趋势已经形成,这导致最近几年劳动力工资出现了比较快速的增长。在这一趋势下,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事实上己高出了最低工资标准许多,因而政府再运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效果将变得极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