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812法学综合知识二之经济法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竞争法的缘由何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各自的客观依据及作用是什么?

【答案】(1)竞争法产生的最重要的缘由

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是经济领域里的竞争,是市场上的竞争。人们把这种竞争称为经济竞争或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一般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为了取得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相互争胜活动。这种相互争胜的活动,是竞争者把自己生产经营的商品投入市场,接受价值规律和消费者的检验,相互比较,优胜劣汰的活动。单纯的市场竞争会导致交易秩序的混乱,不利于市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于是《竞争法》随之诞生。

(2)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各自的客观依据及作用

①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客观依据及作用

我国于1993年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反垄断法》尚未制定的前提下规制市场的不正当竞争以及部分垄断行为,形成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客观依据。

反不正当竞争法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反垄断法》,以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规制市场上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②反垄断法各自的客观依据及作用

2007年我国《反垄断法》的出台,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法治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反垄断法的客观依据。反垄断法是保护市场竞争,遏制限制竞争行为,优化竞争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 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各国普遍重视利用反垄断法律制度,来防止和制止来自国内、国外的垄断行为,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美、日等国素有“经济宪法”之称。

2. 我国预算收支的范围是怎样的?

【答案】(1)预算收入的范围包括:

预算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依照法律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 预算收入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预算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预算收入: ①中央预算收入,是纳入中央预算,地方不参与分享的收入,包括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上解的收入。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和利润,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利润以及个人存款利息所得等。

②地方预算收入,是纳入地方预算,中央不参与分享的收入,包括地方本级收入、中央返还

和补助的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除中央税收和共享税收以外的其他税收。

③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是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按照一定比例或标准共享的收入。共享税主要包括增值税、资源税和证券交易税。

(2)预算支出的范围包括:

预算支出的形式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教科文卫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出、国防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预算支出根据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中央预算支出和地方预算支出。

3. 什么是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其意义如何?

【答案】(1)权责利相统一原则的含义

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是指在经济法的法律关系中,各管理主体和公有制主导的经营主体及各个环节所承受的权(力)利、利益、义务、职责和责任必须相一致,不应当有脱节、错位、不平衡、不到位等现象存在。

(2)权责利相统一原则的意义

①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决定了,权责利相统一原则是中国经济法灵魂的一项根本性原则。

②它有利于协调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法及中国经济法的一项特色。私有制财产关系对全社会和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辐射,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法中公共管理主体的责权利配置亦可在经济法之外解决。

③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摒弃行政型、家长式的经济体制,每个具体公有主体都要面向市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变,从事管理和市场经济活动,建立各种公有主体角色不易错位的内在机制,保障公有财产不致流失乃至保值增值,使经济管理高效廉洁、稳健有序。

4. 简述经济法理念的内容。

【答案】(1)经济法理念的概念

经济法的理念,是指人们对经济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和追求,是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灵魂暨最高原理,经济法学从总论到分则、经济法的各项具体制度都应能体现经济法的理念。

(2)经济法理念的内容

经济法妇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正义,其核心内容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 ①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是客观存在的。

a. 社会整体利益与社会个体利益固然紧密相关. 但又确实不同于社会个体利益,也不是社会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

b. 社会经济利益也不同于国家政治利益,不能将国家政治利益等同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或将前者凌驾于后者之上。

②依赖传统大陆法架构及其民商法、行政法无法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

a. 民商法是在维护个体合法权益、维护微观经济秩序的基础上追求公平正义,只能顾及形式的公平正义、“机会”的均等,而不必也无法考虑结果如何、是否达到整体的、实质的公平正义。

b. 现代行政法理念的核心是在公共行政无所不在的情况下防止人民、社会受到国家侵害,遏阻其滥权,以实现公平正义。然而,仅以这样的理念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是不够的、片面的、消极被动的,不足以对社会经济发展予以有效平衡协调、充分及时地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实现民富国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中国经济法天然要以维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己任。

a. 经济法从产生时起,就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为其使命。

b.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的目的和本质是为了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公有财产的投资经营、管理监督则因其“行政+经济’,、“政府+商事”的特性而天然属于经济法调整的范畴。

5. 简述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答案】(1)土地管理法概述

①土地管理法,是指调整土地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②我国的土地立法。我国《土地管理法》的主要内容有:土地权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监督检查等。

(2)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①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的制度。

②耕地保护制度

a. 耕地占用补偿制度,指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后,应补偿开垦新的耕地的制度。

b.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占有情况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的占用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我国十地管理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保护基本农田对我国城乡人民农产品需求的满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③建设用地管理制度

建设用地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依法保证城乡各项建设用地的关键措施,也是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调控基本建设规模的有力手段。

6. 简述我国国有资产形成的主要力一式。

【答案】我国的国有资产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形成:

(1)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经形成的资产,包括国家投入形成的资本及其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