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80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比较静态分析

【答案】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例如,在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当外生变量的变化使得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时,均衡点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新旧均衡点的分析比较就是比较静态分析。

2. 帕累托改进

【答案】如果对既定资源配置的状态予以改变,而这种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同时其他任何人的境况没有因此变坏,则认为这种变化增加了社会福利,或称帕累托改进。利用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可以定义最优资源配置,即如果对于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下,任意改变都小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3. 经济利润

【答案】经济利润是指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一种收益。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商的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也就是厂商在申报应缴纳所得税时的账面利润。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并不仅仅是会计利润,必须进一步考虑企业自身投入要素的代价,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应得利息、经营者自身的才能及风险的代价等。这部分代价的总和至少应与该资源投向其他行业所能带来的正常利润率相等,否则,厂商便会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途径的投资而获取利润或收益。在西方经济学中,这部分利润被称为正常利润。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的概念,称为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上述各种利润关系为:

企业利润=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会计利润-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隐性成本

4. 交易成本

【答案】交易成本是指市场主体由于寻找交易对象和达成交易所需的成本。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进行社会生产,就一定会有交易发生,而任何一笔交易得以进行和完成都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按照具体的交易活动所涉及的程序,可将交易费用分为遵照和发现交易对象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合约的成本、履行合约的成本、监督合约的履

行和制裁违约行为的成本。经典微观经济理论一般都有一个隐含的基本假定,即市场交易是没有成本的,也就是交易成本为零。但科斯等经济学家认为,现实中的市场交易是有交易成本的,并且有时甚至高到使合约无法达成。

5. 需求收入弹性

【答案】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如果用%表不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用M 和ΔM 分别表示收入和收入的变动量,Q 和ΔQ 表示需求量和需求量的变动量,则需求收入弹性公式为:

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值来判断该商品是必需品、奢侈品还是劣等品。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 即e M >1, 表示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收入水平上升幅度,则该商品为奢侈品;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而大于0,即。0<eM <1,表示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小于收入水平上升幅度,则该商品为必需品;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小于0, 即e M <0,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反而下降,则该商品为劣等品。

6. 替代效应

【答案】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即是指在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或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替代效应是价格变化的总效应之一,还有一个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一般在程度上比收入效应大,在正常商品的情况下,两种效应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价格下降,替代效应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收入效应也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一般而言,替代效应总是负的,就是说,在实际收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和商品的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二、论述题

7. 证明:如果某消费者对商品X 1和商品X 2的效用函数为:

则对该消费者来说,商品X 1和商品X 2之间存在完全替代的特性。

【答案】完全替代品是指消费者愿意以固定比例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在完全替代情况下,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为非零常数,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存在完全替代时,消费者对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非常敏感,一般会购买价格较低的那种商品。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可以表示为:

根据已知的效用函数可知,商品X 1、商品X 2的边际效用分别为:

因此,该消费者消费商品X 1、商品X 2的边际替代率为:

由于商品X 1、商品X 2的边际替代率为1,因此对该消费者来说,商品X 1和商品X 2之间存在完全替代的特性。

8. 解释说明:为什么厂商利润极大化条件MR=MC可以重新表达为MFC=MRP?假如产品市场完全竞争,那么利润极大化条件MR=MC就可以表达为MFC=VMP,为什么? 作图说明VMP 与MRP 的区别, 以及在产品市场是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雇用最后那个工人获得经济利润的情况。

【答案】(1)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既可以表述为MR=MC,也可以表述为MFC=MRP这两者都可以保证厂商利润极大化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对要素需求、产出作出某种选择。

如果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出的最后一单位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

,增加量(边际收益MR )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成本MC )

即这一产出使得MR=MC。

如果厂商把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投入要素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限度利润就可以表述为MFC=MRP。也就是厂商把雇用的劳动投入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雇佣劳动总量的最后一个单位劳动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

,产品MRP )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雇用一个单位劳动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要素成本MFC )。

理由是:假如NIRP>MFC,这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超过雇用这个单位劳动引起的总成本增加量,也就意味着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劳动投入量都可获得一定利润,从而增加劳动投入可使总利润有所增加; 反之,假如MRP

(2)事实上,MR=MC和MRP=MFC这两个式子可以相互转换。因为MRP=MR·MP ,MFC=MC·MP ,所以这两个表达式等价。假如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R=MC=P就可以表达为MFC=VMP。因为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P=MR,这样,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的MRP=MR·MP 就可以表示为(等同于)VMP=P·MP ,相应地,利润极大化的条件就可以表达为MFC=VMP。

(3)在卖方垄断的条件下,厂商面临着一条水平的要素供给曲线,但由于它在产品市场上处十垄断地位,厂商的产量越大,销售价格越低。所以,边际收益产品MRP 曲线和边际产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