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专业技法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长镜头
【答案】长镜头一般指在影片中延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多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其时长基本上等同于其展示事件的实际时长,从而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长镜头排除切换,不经剪辑一个长镜头往往包含了‘个场景甚至段落。由于它可以保持被摄对象时间与空间的连续和完整,因此给人以真实、可信和连贯的感觉。
2. 《林家铺子》
【答案】水华于1959年执导的影片,由夏衍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借一个小铺的破产过程描绘出30年代内忧外患下的中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纷争,揭示了当时社会复杂的阶级矛盾,突出了社会意义,也成功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的林老板形象。风格朴实含蓄、自然淡雅,民族特色浓郁,显出了导演深厚的艺术功底,于1983年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3. 《野山》
【答案】《野山》是1985年颜学恕拍摄的现实题材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换老婆”的乡村故事,戏剧性浓烈,但创作者有意淡化这种冲突,努力进行创作上的生活化、朴实化。影片忠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保持着冷静、客观的态度,奇妙的情感变化牵连传统与现代观念纠葛,扎实表现中国社会即刻发生的细微结构变化和巨人心理变化。该片荣获第六届金鸡最佳故事片等5项大奖,还获得第8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大奖。
4. 《小花》
【答案】北京电影制片厂1979年出品,张铮导演,唐国强、陈冲、刘晓庆主演。改编自前涉(作家钱福民,笔名前涉)的小说《桐柏英雄》。影片的年代背景是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历史转折时刻,该片区别于以前常规的军事片,采用“意识流”的方式,着力表现兄妹情义,把人物命运而不是战略思想作为影片的主要内容。剧本原名《觅》,拍摄完成后,根据电影评论家钟惦荣的建议改名为《小花》,“希望它是报晓中国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以《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为标志的创新浪潮从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影片中由王酩作曲、李谷一演唱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广为传唱。
5. 费穆
【答案】费穆,中国电影导演中艺术风格突出的佼佼者。1934年到1935年,创作的《人生》《香雪海》《天伦》等,注重家庭伦理和人间亲情的倾向基本表现出来,他对艺术的追求也明显展
露。30年代费穆的电影还有《狼山喋血记》等。
6. 孤岛电影
【答案】孤岛电影是日军侵华背景下,这一特殊时期、特殊地区出品的电影。由于电影界在租界相对独立,电影制作受到其他力量的控制较少,电影公司老板可以相对自由地控制资本,因此,这一时期商业片发展繁荣,歌唱片一、古装片等商业类型片在“孤岛”时期达到发展的新高潮。代表作品有:1932年2月由欧阳予倩编剧、上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 于伶的《花溅泪》、柯灵的《乱世风光》等,在揭露现实的同时,也反映出抗日救亡的时代心声。
7. 郑洞天和《邻居》
【答案】郑洞天是第四代电影人中的出色导演,他创作有《鸳鸯楼》《台湾往事》等作品。代表作《邻居》由郑洞天和徐谷明导演,1981年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影片以平实冷静的纪实形态,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造拉开了大幕,印证了纪实美学电影的魅力,影响深远。
8. 《马路天使》
【答案】1937年,袁牧之创作的代表作,该片是30年代中国电影的杰出代表,在思想内涵上达到此阶段电影主流传统的突出成就一一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性意义; 在艺术技巧上达到成熟一一具备电影整体表述语言的突出质量。无论是当时还是几十年后复映,都获得了赞誉。《马路天使》为中国电影达到第一个高峰划上了圆满的休止符。
9. 桑弧
【答案】桑弧(1916-2004),原名李培林,中国著名导演、编剧。抗日战争胜利后,桑弧入文华影业公司任编导,编写《假凤虚凰》,导演《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等影片。他的电影更多表现市民悲欢,艺术风格含蓄、细腻、恬淡、质朴,有“海派”导演之称。1949年后,桑弧执导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他在艺术处理上善于从平易中见深沉,从含蓄、淡雅中见浓烈,桑弧导演在喜剧方面亦作出了相当的探索和贡献。
10.夏衍
【答案】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剧作家、中国电影著名领导者与编剧家。他组织领导了左翼电影运动,并且以刻苦的努力学习掌握电影规律,在30年代创作出电影剧本10余部,成为中国电影剧作的杰出作家。30年代,他在无声和有声电影创作中都有出色的作品,其中默片杰作当属《狂流》和《春蚕》。新中国建立后,他编剧的《祝福》和《林家铺子》成为新中国电影的经典。
二、简答题
11.战后“灵魂的写实主义”影片创作都有哪些代表性作品? 为什么说《小城之春》是“蒙尘的钻石”?
【答案】(1)与战时电影相比,战后电影的一个重大转变,是在视角上实现了由英雄到普通人的转换。如果说战时电影主要是通过对英雄的颂扬来激励人们的民族精神和奋斗意志,那么。战后电影则更着重于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角度来把握历史、探讨人生。不仅如此,战后的电影艺术家们还在自己的创作中普遍地增加了心理内容的展示,通过象征、抒情、细节营造等手法来实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如《希望在人间》中的人与鸟的交流、《天堂春梦》中丁建华面对一只小小的蜗牛时的复杂感受、《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素芬与丈夫相见的梦境。这一时期,作为与“忧患史诗”相对应的另一个电影创作系列,发展了30年代影评家王尘无提出的“灵魂的写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它们将叙事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人物灵魂的展示和剖析上,并通过这种展示和剖析,表达出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类“灵魂的现写实主义”作品包括:《新闺怨》《关不住的春光》《不了情》《太太万岁》《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
(2)《小城之春》属于典型的心理剧。在影片中,费穆以优美、淡雅、精致的电影语言,通过一个普通小家的一次波澜,表现了普通人生中的感情、道德意识,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心理写实主义、完整的散文结构、诗化电影的先河。影片就像一首隽永的诗词,以充满诗性的精致的视听语言,在清淡的风格中传达出浓酪的情慷。它也是一朵凄艳的奇葩,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片苦涩的茉莉香片。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宁静、幽远恬淡的审美意境渗入到影片中,形成一种婉转含蓄的艺术风格。当时的一位电影评论者说:“作者将一个5人构成的平凡的故事交给导演,在小小的天地里、寂寞的情调中,处理得如散文一样美丽,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小城之春》的深层含义:实际上反映了人对命运的无奈和人类心灵的某种困惑和迷茫。影片中的人物,不论是章志忱、周玉纹,还是礼言、小妹,他们都既是现实中的人物又是某种象征。《小城之春》公映后,一度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在相当一个时期没有得到公下的评价。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影片才被重新发现,受到理论界高度重视。本片还被海外影评家誉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小城之春》就像一块“蒙尘的钻石”,随着人们对它的重新认识,定会放射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
12.为什么把“孤岛”时期的电影现象称为“奇观”?
【答案】从1937年11月底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开始,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为止,这一时期的上海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在上海市的中心地区有两个特殊的行政区域一一由英、美、日三国统治的公共租界和由法国管辖的法租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碍于外交原因,暂时没有进驻租界。租界地带就成了一座处在包围圈内又偏安一隅的“孤岛”。留在上海的一部分电影工作者利用租界的特殊地位,逐步恢复了制片工作,开始拍片,这就是所谓的“孤岛电影”。
13.为什么说《神女》是中国默片时代的典范性作品?
【答案】影片的风格在当时被誉为“灵魂的写实主义”,因为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挣扎在一种痛苦的“两重生活”之中,她的挣扎不仅是一种生存的挣扎,更是一种灵魂的挣扎。在影片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