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文艺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通史1990答案年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北京大学199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文艺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通史
招生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宋元明清文学
一、什么是文学作品的题材,在题材问题上正确的主张应该是什么?这几年在题材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有无问题?(15分)二、文学欣赏为什么有差异性?接受美学是怎么回事?(15分)
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不同。
三、简要分析郭沫若创作所受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影响。(15分)
童年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唐诗。他把幼时暗诵的唐人绝句称作是他“所受诗教的第一课”(《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在唐诗中,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柳宗元,而不喜欢杜甫和韩愈。浪漫主义
中学,除阅读梁启超翻译的《意大利建国三杰传》,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群学肄言》外,开始大量阅读林琴南地翻译小说。林译的英国作家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今通译《艾尔赫》)的浓厚浪漫主义精神,给予他很大启示,对后来的文学倾向有重要影响。此外阅读《史记》也给予他丰厚的思想营养和文学营养。
日本留学,读《王文成公全书》,深受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同时王阳明学说又把他导引导老庄哲学、孔子哲学和印度哲学。此时,郭沫若杰出了印度诗人泰戈尔德诗,感受到清新恬淡的风味,由泰戈尔进而接触到印度古诗人伽毕尔。后来又喜欢德国诗人海涅、歌德,由歌德又导引导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著作,“对于泛神论的思想感受到莫大的牵引”(《我的作诗的经过》)。五四时期,他还喜欢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以及当时颇流行的新罗曼派和德国新起的表现派的影响,中外诸家的影响,使郭沫若前期思想呈现异常复杂的情况。――《女神》塑造一个强烈追求个性解放并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的抒情形象。醉心于泛神论的宇宙观,对大自然怀着深情。他赞美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风云雪雨,给大自然以生命,人和自然取得了和谐的统一,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美好愿望;但当理想幻灭时,他就要返归自然,寻求“无”的境界,大自然成了他的逋逃薮。
1916年,与日本少女安娜恋爱并结合,在泰戈尔无韵诗的启迪下,激发了创作新诗的欲望,《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Venus 》、《别离》等爱情诗,是郭沫若最早的新诗创作。五四运动爆发后,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这是他由追随泰戈尔转而喜欢美国诗人惠特曼,惠特曼诗风和诗形,使他找到了“喷火口”和“喷火的方式”(《序我的诗》)。
四、从下列作家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15分)
1.夏衍-自觉运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忠实地刻画人生的严肃”,于平凡的生活中寄托和发掘作品的主题。他的剧作一切依据人情,不事渲染;人物语言忠实于性格,如出肺腑;戏剧结构间接洗练,从不故意利用奇巧、偶合的清洁制造“戏剧性”以讨好观众。在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质朴、冲淡、清峻、隽永的艺术风格。
2.孙犁――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更个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
3.徐志摩-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和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的统一,形成了徐志摩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独有的“徐志摩的意象”。在不拘一格的不断试验和创造中追求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以其美的艺术珍品提高读者的审美力:徐志摩在新诗史上的独特贡献正在于此。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