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戏剧与影视概论之世界电影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黑泽明
【答案】黑泽明(1910—1998),日本知名导演。黑泽明是日本电影和世界影坛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他的《罗生门》为世界第一次打开了认识日本乃至亚洲电影的大门,迎来了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1950年他推出《罗生门》,获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打破欧美影片垄断的局面,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1974年他应邀在苏联执导影片《德苏乌扎拉》,获得莫斯科影展的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90年黑泽明获得奥斯卡终生成就奖。
2. 启示录四骑士
【答案】这部影片是由米特洛制作,导演是雷克斯•英格拉姆,发行于1921年。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美国一个南方家庭在一战期间被改变的命运,并为战争提供一种新的看法。尽管仍然把德国人表现为邪恶的“德国佬”,但它却把冲突表现为破坏而不是荣光。这部影片的成功也许得归功于扮演那对命运多舛的恋人的鲁道夫•瓦伦蒂诺和艾丽斯•特里,他们迅速成为明星。
3. 影象本体论
【答案】巴赞所谓摄影摄像的本体论的核心是真实论,即再现事物原貌。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电影的心理学依据:“木乃伊情结”,通过活动影像来捕捉和保存生命运动;二是再现世界的完整性,他认为真实性是一种审美现象,而真实蕴藏在世界的完整性中。三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的同一性,以摈弃“人的介入”。他推崇景深镜头和长镜头。
4. 《铁皮鼓》
【答案】1979年,施隆多夫将京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说《铁皮鼓》搬上银幕。影片以一个心理受到严重创伤的不愿长大的孩子奥斯卡的眼睛,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中各色人物的众生态,目睹了他们的种种丑行以及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和逆来顺受的丑陋国民性。影片运用怪诞、夸张、变形的艺术效果,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将纪实、荒诞、讽刺等多种风格揉合在一起,揭示了当时德国的阴暗面和残酷现实,是一部击中纳粹德国要害的政治性电影,是当代德国电影的“突破”,成为“新德国电影”的重要代表。
5. 陈凯歌
【答案】陈凯歌是第五代电影导演中的重要代表。厚重感和思考状态是他的特点,曾经顽强地坚守理想也是陈凯歌创作的自然状态,但在迅疾变化的时代面前,他相当程度的失落在所难免,但对艺术的执着和个性化的转变确为必然。在陈凯歌身上,艺术与时代的矛盾交汇集中,80年代
他是第五代存在的时代标杆,90年代他是第五代最后遗存消失的注解,21世纪他是试图适应市场的探索者。但陈凯歌对第五代电影的艺术格局做出了坚实的贡献。梳理他的导演作品,从《黄土地》开始,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经历了人文思考到人性思考的过程。
6. 法国“新浪潮”电影
【答案】法国“新浪潮”是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在法国出现的促进世界电影艺术变革的一次现代主义电影运动。该变革抨击法国传统商业电影,反对制片人中心制,提出了体现电影个人风格导演中心制,创造出一种纪实摄影风格和“跳接”等简捷实用的剪辑手法。代表作品有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和特吕弗的《四百下》等。
7. 科恩兄弟
【答案】科恩兄弟是美国乃至世界独立电影制作的代表,他们独立于好莱坞电影之外,独立编剧、制片、拍摄和发行。作品风格以带有魔幻色彩的黑色幽默为特点,采用和与好莱坞娱乐片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营造独具魅力的个人影像世界。科恩兄弟的作品多次在奥斯卡、戛纳、柏林电影节提名,其中《冰风暴》和《老无所依》曾经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8. 《活着》
【答案】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1993年摄制,导演张艺谋。影片透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和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曾在文化界弓丨起广泛争议。相比张艺谋此前作品,影片放弃以往重造型、求气势、善于营造氛围的特点,采用朴实的拍摄风格。影片未在国内公映,有评论认为《活着》是张艺谋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影片获第4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葛优因对福贵的出色塑造获最佳男主角奖。
9. 施隆多夫
【答案】福尔科•施隆多夫是七八十年代再掀创作高潮的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他创作有《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等影片。1979年,他将德国著名作家京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说《铁皮鼓》搬上银幕。影片以独特的视点——一个心理受到严重创伤的不愿长大的孩子奥斯卡的眼睛,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中各色人物的众生态,目睹了他们的种种丑行以及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和逆来顺受的丑陋国民性。
10.《公民凯恩》
【答案】奥逊•威尔斯执导的影片。影片以一名记者想要探究出报业大亨凯恩的临终遗言“玫瑰花蕾”的含义为线索,采用不同的视点叙事,由五个人讲述凯恩的一生,因此这部影片的结构呈现出纵横交错的复杂形态。
影片的问世成为划分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的转折点。现代电影在叙事结构、表现技巧和表达方式三个主要元素上和传统电影划开界限。影片在电影语言和视听元素的表现技巧上也做出了创
造性的贡献,是现代电影的典范之作。
11.对象调度
【答案】对象场景调度是导演通过对角色的运动方向,所处位置以及角色入场出场等方面的安排和处理来创造镜头画面的不同造型和景别,从而解释角色关系及情绪的变化,获得的最佳的画面效果。
12.费德里科•费里尼
【答案】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意大利导演,以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独立拍摄了以表现下层社会小人物悲惨命运为主题的“孤独三部曲”:《道路》(1954)、《诈骗记》(1955)、《她在黑夜中》(1956)。这些影片不同于传统新现实主义那样停留在外在的表现,而是通过他们在生活道路上的艰辛经历,着力去揭示人物受压抑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因此被称为“内心现实主义”。1960年费里尼拍摄《甜蜜的生活》,从表现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转向了剖析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堕落、空虚与精神贫瘠。这是费里尼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标志着他走上以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意绪为特征的现代派道路。这一时期拍摄的代表作有《八部半》(1962)。其作品曾先后5次摘取奥斯卡金像奖。
二、简答题
13.简述“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政府是如何认识电影,并发展电影事业的。这些方针和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答案】“十月革命”后,苏联面临贫困和混乱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宣传共产党的思想和政策、团结和教育广大群众成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最迫切的任务,其中最有效最合适的手段是利用和发挥电影的面向大众的普及作用。政府拨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专门研究和培养电影人才的学校“莫斯科电影学校”。列宁认为„„电影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艺术”。强调电影的政治性和倾向性。这种方针和措施是成功有效的,电影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终结和分化的原因。
【答案】(1)战后资产阶级的统治日趋稳固,审查制度也逐渐严格起来,那些像《大地在波动》《温别尔托D 》这样有损“意大利国家形象B 的电影受到审查、投资、发行等方面的限制。
(2)国家大量进口好莱坞电影,观众的兴趣逐渐被戏剧性强、娱乐色彩浓厚、感官刺激强烈的影片所吸引,从而失去了对新现实主义的热情。
(3)国家经济恢复,新现实主义所反映的贫穷、失业等现实问题得到极大缓解,影片的现实基础在减弱。
(4)新现实主义也存在自身的缺陷,比如轻视编剧和表演,淡化戏剧性,情节过于松散,艺术上走向极端的记录手法,这些都导致了它艺术创造力的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