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开大学商学院904管理综合之《管理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描述企业文化的形成。
【答案】企业文化首先是在企业中的主要管理者(或称企业家)的倡导下形成的。同时,只有当企业家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企业员工广泛认同、普遍接受、并自觉地作为自己行为的选择依据时一,企业文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具体内容如下:
(1)管理者倡导
企业家倡导某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体系主要借助两种途径:①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言传,而且身教,不仅提出、并促使企业员工接受某种价值观念,而且身体力行,自觉表现出与其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应的行为选择,以求通过身边的人对企业组织中其他成员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②借助重大事件的成功处理,促进企业成员对重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认同。
(2)组织成员的接受:“社会化”与“预社会化”
组织成员的接受可以称为“社会化”与“预社会化”。社会化是指组织通过一定形式不断向员工灌输某种特殊的价值观念; 预社会化是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不仅提出相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而且注意分析应聘者的行为特征,判断影响应聘者外显行为的内在价值观念与企业文化是否一致,从而保证新聘员工接受组织文化、迅速融入组织特定的文化氛围中。
2. 克服沟通中的障碍有哪些准则?
【答案】克服沟通中的障碍包括以下七个准则:
(1)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管理人员十分重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对沟通常有疏忽,认为信息的上传下达有了组织系统就可以了,对非正式沟通中的“小道消息”常常采取压制的态度,这表明企业管理层没有从根本上对沟通给予足够的重视。
(2)培养“听”的艺术。对管理人员来说,“听”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较好地“听”,也就是要积极倾听。
(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企业经理人员不仅要获得下属的信任,而且要得到卜级和同僚们的信仟,他们必须明白:信仟不是人为的或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诚心诚意争取来的。
(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如减少组织机构重叠,在利用正式沟通渠道的同时,开辟高层管理人员至基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以便于信息的传递。
(5)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特别委员会由管理人员和第一线的工人组成,定期相互讨论各种问题。
(6)组成非管理工作组。当企业发生重大问题,引起上下关注时,管理人员可以授命组成非
管理工作组。该工作组由一部分管理人员和一部分职工自愿参加,利用一定的时间,调查企业的问题,并向最高主管部门汇报。最高管理层也要定期公布他们的报告,就某些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在全企业范围内进行沟通。
(7)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通常,企业内部的沟通以与命令链相符的垂直沟通居多,部门间、车间间、工作小组间的横向交流较少。而平行沟通却能加强横向的合作,且对组织间沟通尤为奏效。
3. 用哪些指标可以描述组织结构?
【答案】组织结构可以用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性三种特性来描述。具体内容如下:
(1)复杂性是指每一个组织内部的专业化分工程度、组织层级、管理幅度以及人员之间、部门之间关系所存在着的巨大差别性。分工越细、组织层级越多、管理幅度越大,组织的复杂性就越高; 组织的人员部门越多、分布越散,人员与事物之间的协调也就越难。
(2)规范性是指组织需要靠制定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规范性地引导员工的行为。规范的内容既包括了以文字形式表述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各项指令,也包括了以非文字形式表达的组织文化、管理伦理以及行为准则等。组织中的规章条例越多,组织结构也就越正式化。
(3)集权性是指组织在决策时正式权力在管理层级中分布与集中的程度。当组织的权力高度集中在上层,问题要山下至上反映,并最终要山最高层决策时,组织的集权化程度就较高; 反之,一些组织授予下层人员更多决策权力时,组织的集权化程度较低,这种授权方式被称为分权。
二、论述题
4. 有人认为有效管理是“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有人认为有效的管理应是“人本管理、个性化的管理”,请对这两种说法进行评论,谈谈你对实现有效管理的认识。
【答案】(1)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规定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方式、权责关系、组织机构等。这种管理理念根植于西方的科学管理,被当代的很多公司采用。
①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优点、
a. 适合大企业。由于大企业的规模较大、人员较多、业务流程繁琐、权责关系复杂,因此,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为企业创造额外的利润。
b. 能够避免由于人为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的经营离不开人的参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也通过企业这个纽带联结在一起。每个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都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但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利益,当彼此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可以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使得企业不至于遭受过大的损失。
c. 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纳入正轨,不会因为某个重要职位的缺失而使公司无法正常运转。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职和责,规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只要每个人都按照制度规定的职责完成自己的任务,公司的正常运营就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d. 有利于和外界的交流。规范化和正规化的管理能够使企业在和外界交流的时候节省很大的
精力,也会带来很大的方便。规范化的管理有统一的标准,给年度审计、政府监管等带来很大的方便。
②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的缺点
a. 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项制度的制订都会牵涉到多方面的利益,制订起来难度大,成本高昂。
b. 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降低了企业的灵活性。制度化、规范化在本质上就是对近似的情况用同一的标准去衡量,这样会脱离事实的具体状态。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很难发现具有完全一样的情况发生,如果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降低员工的满意度。
c. 执行成本高昂。有些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但在执行的时候总会有例外的现象发生,从而使得公司制度和人道主义产生冲突。
d. 执行制度和规范的风险。一个公司制度、规范的制定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而制度执行才是制度、规范能否发生作用的关键。很多公司并小是没有制度,而是没有认真地贯彻执行这些制度。制度一日_制定下来,就需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如果公司把制定的制度作为一种摆设的话,制度就不但没有给公司带来收益,反而使得公司总体收益下降。
(2)人本管理、个性化的管理是指注重柔性管理,强调人在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因此更适合现代的环境和新兴的中小型企业。
①人本管理、个性化的管理方式的优点
a. 依靠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和使用产品的人。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 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
b. 开发人的潜能。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人们通常都潜藏着人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解放生产力,首先就是人的解放。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c. 尊重每一个人。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人们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当使人受到最大的尊重,使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 不允许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存在。一个有尊严的人,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当工作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d. 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