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通大学艺术学院917中外美术史[专业硕士]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青铜礼器

【答案】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先秦时期,青铜礼器占据突出的地位,成为王权和等级的一种特定标志和具体象征,其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在祭祀和各种礼仪中的使用来体现,主要包括鼎、鬲、觚、爵、斝、簋等容器。

2. 《孝子画像石棺》

【答案】《孝子画像石棺》于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洛阳城郊出土,后流落于海外。线刻画刻在石棺的两帮外侧。内容为孝子故事,表现舜、郭巨、董永、蔡顺、王琳等的行孝事迹。每幅故事上方有一榜题。两帮自前向后各有三组连续性画面。每个画面表现一个孝子故事。采用阴线刻画形象,象外减地的方法。此棺线刻画在线的运用上十分成功。精细绵密而又富有韧性的线条,赋予人物的肌肤以丰润的弹性质感。山水背景的处理带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反映出北魏晚期绘画发展的面貌。

3.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操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的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强调的即在十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

4. 《太白行吟图》

【答案】《太白行吟图》是南宋人物画大师梁楷的减笔画代表作品,以飘逸洒脱的用笔,简赅地勾画出诗人高洁超脱的气质。梁楷在人物画艺术手法上的大胆变革,丰富了我国传统人物画的技巧。

5. 中国美术家协会

【答案】中国美术家协会,初名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1949年7月23日在北平成立,1953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是中国各民族美术家组成的人民团体,是全国政协的发起单位之一,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其会址设在北京,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成立分会。年改

名为中国是中国文学艺

6. 北齐南黄

【答案】“北齐”指国画大师齐白石,“南黄”指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

(1)齐白石专长画花鸟,用笔有力,画虫极为精细; 特别擅长画虾蟹、蝉、蝶、鱼、鸟一类的题材,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齐白石反对闭门画室的空想,倡导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代表作有《群虾图》等。

(2)黄宾虹精通诗词、篆刻、书法、文物鉴定、美术史等。喜欢用焦墨和浓墨,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用笔方法和“浓、淡、破、泼、焦、积、宿”七字用墨方法,具有很高的美术理论价值。对新安画派作了系统地研究和介绍,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史料。代表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等。《画家通论》、《虹庐画谈》

7. 黑陶

【答案】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汉族制陶技艺,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

8. 《历代帝王图》

【答案】《历代帝王图》又称《古帝王图》,中国唐代画家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画中刻画了历史上西汉至隋朝有不同作为的13位帝王的形象。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 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色彩效果凝重,人物造型准确,用笔舒展,用线多为粗细均匀的铁线描,体现出初唐人物画的特征。

9. 石窟寺

【答案】中国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多依山崖开凿,窟前往往建造木构或仿木构窟前建筑,有些依附于寺院。由于古代地面建筑多已毁坏,只保留了洞窟遗迹,故也简称石窟。

10.吴带曹衣

【答案】“吴带曹衣”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 而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两种著名的描法也流行于古代造像。

二、论述题

11.试论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答案】(1)画像石

①画像石的含义

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在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②画像石的内容

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a.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如迎来送往、车骑出行、迎宾拜渴、庖厨宴饮、乐舞杂技等,它广泛地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的各种财富资产情况,从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楼等,将这些内容都总汇起来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庄园经济图。

b. 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汉代先民善于思想和崇拜,人们在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束缚,在对贤君明臣、武功爵勋、贞节烈女、殉国刺客顶礼膜拜的同时,对成神为仙也充满激情,对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神也尊崇有加。

c. 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为了死后能够得道升仙,充满想象力的先民把龙、虎、鹿等神奇动物作为升仙的骑乘工具。这些内容的画像,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

③画像石的成就与地位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杰出的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2)画像砖

①画像砖的含义

画像砖即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形状分为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 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画; 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②画像砖的内容

a. 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砖。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

b. 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如车骑出巡图、丸剑起舞图等。画像砖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 c. 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砖。

d. 表现墓主享乐生活。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砖。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

e. 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诸如伏羲、女锅、日月、仙人六搏等。

③画像砖的成就与地位

画像砖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