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35哲学通论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上层建筑

【答案】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权机构、政府部门、党派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并且体现着人们之间的一定政治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主要内容有:建立起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等。

2. 阶级与国家

【答案】①阶级是指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它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 ②国家是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 ③两者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3. 唯物主义

【答案】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 形式

【答案】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5. 异化劳动

【答案】“异化”原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①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 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使劳动变成外在于人的东西,人在劳动中否定自己,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受折磨; 劳动是被迫的,且劳动属于别人。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③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

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④人与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6. 自我价值

【答案】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我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后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要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以答谢社会为目的。

7. 质变

【答案】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其中,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为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规定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状态之一其特点是显著的突变,表现为统一体的分解、均势、静止等状态的破坏,它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的飞跃和非爆发式的坛跃。前者通常是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后者通常是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

8. 经济社会形态

【答案】经济社会形态是指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又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9. 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它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既包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历史以及人与历史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哲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10.“实事求是”

【答案】“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内部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直到现在实事求是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大?

【答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为重大原因在于:

(1)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它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而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①理性认识需要检验

毛泽东指出:“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要检验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唯一的途径就是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②理性认识需要发展

一方面,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发现理性认识的不足,纠正理性认识的偏差,使理性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只有从实践中汲取新的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

(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必然归宿。

①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要是认识不致仅仅停留在观念形态的理论上,要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也必须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中去。

综上所述,认识辩证过程中的第_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12.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新事物必然会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主要表现在:

(1)新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综上所述,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要求我们善于识别新事物,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保护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而对旧事物也要注意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