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828行政管理学与社会学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指标

【答案】社会指标是对受规范约束的直接利害关系所作的一种统计,它便于人们对社会主要方面的状况做出简明的、综合的和公平的判断。

2. 有机整合(团结)

【答案】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一所提出的,现代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有机团结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有机团结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3. 结构性失业

【答案】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在结构性失业中,失业常常带有群体性特点。

4.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十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二、简答题

5. 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 控制刚度; 控制网络致密度。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6. 简述社会变迁的类型。

【答案】社会变迁的类型有:

(1)整体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

①整体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变化。社会具有系统性特征,当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都发生变化时即是整体社会变迁。

②局部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的部分结构和制度的变化。实际上,由于社会的系统特征,局部变迁对整体是有影响的,局部社会变迁也具有相对的意义。

(2)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

①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②社会革命则是社会的剧烈的、本质性的变化,它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而且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变化。

(3)社会进步与倒退

①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 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退。

②社会价值具有多样性,不同群体对同一社会变迁是否属于进步、是多人程度上的进步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③社会变迁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即总体进步中也可能有负面的东西。

(4)自发的社会变迁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①自然而然发生的社会变迁称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它不是人们刻意追求、有意干预而发生的。 ②人们基于自己的愿望和对社会运行的某些规律的认识去设计和具体推动社会过程,以达到目标的活动及结果就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7. 简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的双重解释学思想在其结构化理论中的意义。

【答案】(1)“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其一是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其二是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原语言。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双重解释学”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原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吉登斯深刻地探讨了作为结构化理论前提的社会学原理论的核心问题,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批判了社会学中从孔德到涂尔干等人形成的“自然主义”和“功能主义”倾向,在解决生活世界与社会科学专业性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与任务等问题上,提出了“双重解释学”。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广泛的批判、借鉴其他社会学流派以及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双重解释学”划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指明了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及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紧密的互动关系。

(2)“双重解释学”对结构化理论的意义: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这一过程与他的“双重解释学”的思想是内在呼应的。在吉登斯看来,结构与能动的关系而非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才是社会学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①行动、行动者与反思性“行动”是一个包含经过意义认定的“举动”、动机激发和始终以一贯之的理性化这二者在内的流动过程,同时行动者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行动的后果不是总能预见到的,所以会产生“意外性后果”。

②结构、结构化与结构二重性吉登斯对结构及相关的问题所作的分析是吸收了现代哲学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来分析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是吉登斯对结构所作的分析的中心思想。在处理能动与结构的关系问题上,吉登斯用结构的二重性概念批判了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解释学与现象学的错误之处。他认为,社会理论所要解决的,不是像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社会结构如何决定了人们的行动,也不像现象学或解释学社会学那样,以为人们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行动本身如何构成了社会,而是行动是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件下被结构化的,同时行动的这种结构化特征又是如何由于行动本身的作用而被再生产出来的,这里体现的结构二重性原理,即是: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而在这种社会实践之中,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因此,结构并不是对人的行动的一种制约,它更多地表现为某种使动性,可以看出,吉登斯是试图重新界定结构的概念,以“二元化”来代替“二元对立”。

③时间、空间与例行化和区域化吉登斯指出,以往的社会学理论中很少看到时空的重要性,他批评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分,主张打破社会学、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界限。他批判性地吸收了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与赫格斯特兰德的时间地理学,将行动者的互动与时空连接起来,形成了他另外两个分析性概念一一例行化和区域化。

④社会再生产与系统再生产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所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即社会和系统的再生产是如何可能的? 而他的“结构化理论”的形成无非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即用“敏感的”概念框架来解释社会世界,而不是寻找永不褪色的规则和定律。因此,从这一意义出发,笔者并未总结出所谓的“结构化理论”,遵照吉登斯的意图,总结出了它的分析工具一一一系列的概念框架,粗略地描述了它们在实际分析中的运用。总之,他的“结构化理论”的形成无非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即用“敏感的”概念框架来解释社会世界,而不是寻找永不褪色的规则和定律。

8. 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答案】社会越轨,义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越轨的功能主要包括:

(1)负面功能社会越轨从下面几个方面导致社会功能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