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文艺理论基础(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2.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3. 滋味说

【答案】滋味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感的理论,语出南朝齐梁时钟嵘《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钟嵘认为诗歌是否具有美感魅力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主张从美感辨味进行作品赏析,要求诗歌创作应“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4. 视角

【答案】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二、简答题

5. 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 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答案】(1)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①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

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②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意的真实。

(2)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

①一切现实中存在的和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包括一些假象。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则是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内蕴的揭示,作为自己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其创造的假定性的情境之中。因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体现着主体对生活的能动性认识和把握。

②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 但是科学活动讲求客观性。文学创造的认知则具有浓厚的主观性,即追求建立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的真实。与讲求实证性、精确性的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是作家“诗艺”性创造的产物,因而极富情感的感染力和心灵的震撼力。

6. 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案】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1)凝练性

诗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它反映生活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它吟咏的是使人最激动的生活事件。它要求精选生活材料,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用极概括的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

(2)跳跃性

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诗的跳跃多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感线索维系着。在动作、形象、图景之间的跳跃性结构方式,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

(3)节奏韵律性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诗的韵律,也称押韵,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诗的押韵,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 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7.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答案】(1)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探索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并激发、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2)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

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世界。

(3)“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是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善”是高尚的品格和利他的取向,求真是尚善的基础,没有真,善就流于无历史内容的虚伪的“爱的吃语”; 真和善的表现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在追求真和善的同时,还要完成美的创造; 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

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追求。

8. 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 试举例说明。

【答案】(1)抒情话语主要突出了语言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2)在抒情话语中,声音层被凸现出来,造成一种高低、快慢、长短有规律的音响组织形式,直接象征着情感运动的形式; 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

(3)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被改变了词性,丰富了它的表现力。“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用一个联系词,直接把六个形象组合起来,使句子的叙事性减弱,加强了它们象征情感的力量。

9. 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答案】散文与报告文学都要求以真实的生活现象为表现内容。但二者的真实性有不同的特点。

(1)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侧重真实的事件

报告文学的叙事成分、记人成分大大多于打情与议论。对真实事件发生过程的形象描述是其突出特征。

(2)散文的真实性侧重于真实的感受

散文无论叙事、写景、记人,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对这些事、景、人的真切情感。作品重在创造一种抒情气氛。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占有极人比重。

三、论述题

10.试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

【答案】“摹仿说”是关于文学起源和文学本质的学说,它起源于占希腊。“摹仿说”认为艺术作品起源于对于现实的摹仿,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都持这种观点。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此进行了精妙的论述,两人对文艺创作活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但作为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