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角色距离
【答案】“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2. 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3. 社会资本
【答案】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他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社会资本既取决于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也取决于网络中各个成员所拥有的资本(经济的、文化的与符号的)的容量。
4.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十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5. 虚拟社区
【答案】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
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 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简答题
6. 简述社会互动的四个维度。
【答案】互动的维度分析是对互动本身的构成进行分析,即要找到一些具体的指标来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一般来说,互动有下列四个维度:
(1)社会互动的向度
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 地位关系和利益关系。情感上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互动的两个最基本向度,情感向度上遵循回报性,地位向度上遵循互补性。
(2)社会互动的深度
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
(3)社会互动的广度
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有些互动局限于特定的领域,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有些互动则涉及很多方面,互动方式上较为灵活。
(4)社会互动的频度
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互动频度的差别往往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深浅和好坏。综合考察社会互动的四个维度,可以了解互动双方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
7. 个体化有哪邺重要机制? 如何理解个体化在某此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答案】在人的个体化过程中,贯穿着一些基本的机制。把握这些基本的机制,有助于更为深入地认识个体化过程的规律性。
(1)个体化主要有以下重要机制:
①个体化的自主机制
个体化的自主机制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动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形成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
②个体化的能动机制
个体化的能动机制是指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观内在因素进行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迅速变化的客观外界因素。
③个体化的选择机制
个体化的选择机制是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的目
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
④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个体化的创新机制是指,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2)个体化是现代社会下的产物,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口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个体越发地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而传统社会化主要是个体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很难显示出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这些是对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8. 性社会学所说的性,与你的日常认识有哪些异同?
【答案】(1)在性社会学的视角下,其含义主要包括:
①性是一般存在,不是特殊现象;
②性是社会化的行为,不是单纯的生物属性;
③性是人际活动,是网络化的组织,不是个体的独自行为;
④性是情景中的现象,不是随心所欲; 是初级生活圈的构成之一,
(2)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性
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性”这样一个概念与词语。后传入中国,才逐渐地被使用和发展,直到今日。不是独立行为。经日本的译者把英文sex 翻译成“性”,
9. 谣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它一般是如何传播开来的?
【答案】(1)传言和谣言的特征
传言和谣言是指在大众中传播的关于某人或某事的缺乏根据、小够准确的消息。传言一般是无意讹传的消息,而谣言则是故意捏造的,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查清消息的最初来源,因此难以有效地将两者区分开来。
①传言和谣言具有似真性。人们之所以信谣传谣或对这些信息将信将疑,一个关键之处就在于它们听起来是有一定根据的,似乎是真实可靠的。
②传言和谣言的产生与社会的某种临界状态或某些敏感事情有紧密的关联。
③传言和谣言与信息的透明度有直接的关联。凡是信息公开程度很低、新闻媒体受到严格控制的社会,都是传言和谣言的多发之地。
④传言和谣言开始容易停止难。人们的好奇心理使传言和谣言一旦出现便传播迅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而辩诬和辟谣则因为人们的逆反心理而比较难奏效。尤其是在一个政府公信力很低的社会,政府的辟谣时常会出现越描越黑的情况。
⑤传言和谣言在传播中会被不断加工。传言和谣言既是某些无根据信息的传播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在这些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地对之进行加工、改造、补充和丰富,经过若干环节以后,最初的传言和谣言很可能变得面目全非了。
(2)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