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商管理826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用哪些指标可以描述组织结构?

【答案】组织结构可以用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性三种特性来描述。具体内容如下:

(1)复杂性是指每一个组织内部的专业化分工程度、组织层级、管理幅度以及人员之间、部门之间关系所存在着的巨大差别性。分工越细、组织层级越多、管理幅度越大,组织的复杂性就越高; 组织的人员部门越多、分布越散,人员与事物之间的协调也就越难。

(2)规范性是指组织需要靠制定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规范性地引导员工的行为。规范的内容既包括了以文字形式表述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各项指令,也包括了以非文字形式表达的组织文化、管理伦理以及行为准则等。组织中的规章条例越多,组织结构也就越正式化。

(3)集权性是指组织在决策时正式权力在管理层级中分布与集中的程度。当组织的权力高度集中在上层,问题要山下至上反映,并最终要山最高层决策时,组织的集权化程度就较高; 反之,一些组织授予下层人员更多决策权力时,组织的集权化程度较低,这种授权方式被称为分权。

2. 组织变革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组织变革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力? 如何克服这些阻力?

【答案】(1)组织变革的过程

①解冻阶段。这是改革前的心理准备阶段。一般来讲,成功的变革必须对组织的现状进行解冻,然后通过变革使组织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对新的变革予以再冻结。组织在解冻期间的中心任务是改变员工原有的观念和态度,组织必须通过积极的引导,激励员工更新观念、接受改革并参与其中。

②变革阶段。这是变革过程中的行为转换阶段。进入到这一阶段,组织上下己对变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变革措施就此开始。组织要把激发起来的改革热情转化为改革的行为,关键是要能运用一些策略和技巧减少对变革的抵制,进一步调动员工参与变革的积极性,使变革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事业。

③再冻结阶段。这是变革后的行为强化阶段,其目的是要通过对变革驱动力和约束力的平衡,使新的组织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由于人们的传统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心理特征等都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非一次变革所能彻底改变的,因此,改革措施顺利实施后,还应采取种种手段对员工的心理状态、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进行不断地巩固和强化。否则,稍遇挫折便会反复,使改革的成果无法巩固。

(2)变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①个人阻力

a. 利益上的影响。变革从结果上看可能会威胁到某些人的利益,变革要求人们调整不合理的

或落后的知识结构,更新过去的管理观念、工作方式等,这些新要求都可能会使员工面临着失去权力的威胁。

b. 心理上的影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对失败风险的惧怕、对绩效差即拉大的恐慌以及对公平竞争环境的担忧,都可能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倾斜,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变革阻力。另外,平均主义思想、仄恶风险的保守心理、因循守旧的习惯心理等都会阻碍或抵制变革。

②团体阻力

a. 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组织结构变革可能会打破过去固有的管理层级和职能机构,并采取新的措施对责任权利重新做出调整和安排,这就必然要触及某些团体的利益和权力。如果变革与这些团体的目标不一致,团体就会采取抵制和不合作的态度,以维持原状。

b. 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组织变革意味着组织固有的关系结构的改变,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随之需要调整。非正式团体的存在使得这种新旧关系的调整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在这种新的关系结构未被确立之前,组织成员之间很难磨合一致,一旦发生利益冲突就会对变革的目标和结果产生怀疑和动摇,特别是一部分能力有限的员工将在变革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随着利益差距的拉大,这些人必然会对组织的变革产生抵触情绪。

(3)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措施

①客观分析变革的推力和阻力的强弱。勒温运用力场分析的方法,把影响组织变革的因素分为推力和阻力两种力量,推力发动并维持变革,阻力反对和阻碍变革。管理层应当分析推力和阻力的强弱,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支持因素,削弱反对因素,进而推动变革的深入进行。

②创新组织文化。按照冰山理论的原则,只有创新组织文化并渗透到每个成员的行为之中,才能使改革行为变得更为坚定,也才能够使变革具有稳固的发展基础。

③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为保证组织变革的顺利进行,变革者必须采用比较周密可行的变革方案,并从小范围逐渐延伸扩大。特别是要注意调动管理层变革的积极性,尽可能削减人员对组织变革的抵触情绪,力争使变革的目标与团体的目标相一致,提高员工的参与程度。

总之,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有可能对变革形成阻力,变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尽可能消除阻碍变革的各种因素,缩小反对变革的力量,使变革的阻力尽可能降低,必要时还应该运用行政的力量保证组织变革的顺利进行。

3. 为了使信息的采集富有成效,管理者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答案】信息的采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并占有各类信息的过程。为了使信息的采集富有成效,管理者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明确采集的目的

在任何情况下,信息的采集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特定时期的特定口标,信息的采集具自目的性。由于不同的目的通常需要不同的信息,明确的目的便于管理者了解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采集信息。

(2)界定采集的范围

采集范围与以下三个问题有关: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涉及的是采集的对象范围,能够成为采

集对象的信息应是对当前管理者有用的信息。②用多长时间采集这些信息,涉及的是采集的时间范围,信息的时效性决定采集活动不能拖得太久,但有时为了掌握较全面的信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些问题的性质的认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③从哪里采集这些信息。涉及的是采集的空间范围。

(3)选择信息源

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可将信息源划分为四大类:①文献性信息源,包括书报刊、政府出版物、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会议文献、产品样本、学位论文、档案文献、公文、报表等; ②口头性信息源,包括电话、交谈、咨询、调查等; ③电子性信息源,包括广播、电视、数据库、互联网、局域

网等; ④实物性信息源,包括展销会、博览会、销售地点、公共场所以及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等。

信息源的选择对信息的采集至关重要。不同的信息源具有不同的特征,所提供的信息的种类与质量可能不一样。管理者要根据采集目的、自身掌握的信息源状况以及时间的紧迫性等选择合适的信息源。信息采集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可靠信息源的存在,这意味着组织应在平时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管理者的信息采集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源。

4. 结合自身实际简要分析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答案】从员工个人角度看,职业发展规划是指员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通过规划职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使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得到不断发展。通过职业发展规划,员工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和客观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它是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

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包含了一系列职业生涯中的重大转折,如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就业单位的选择、职务的选择等。首先要在做好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在本人价值观的指导下,确定个人的长期与近期发展目标,进而拟定具体的发展规划。该规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表现予以调整。

在员工的职业发展中,个人应从以下几方面认识自己:

(1)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兴趣。认清自己希望做什么及对什么最感兴趣。

(3)知识与能力。认清自己的知识、能力及工作阅历。

(4)个性与风格。认清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便于找准发展方向,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一般而言,性格内向的人适合做程序化工作和独立性强的工作,善于与人沟通的人适合做管理和协调工作。

综上所述,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应建立在组织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自我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可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5. 简述价值链分析法。

【答案】价值链分析法是指企业为一系列的输入、转换与输出的活动序列集合,每个活动都有可能相对于最终产品产生增值行为,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