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87语言学综合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词类

【答案】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是参考的依据。按照汉语语法的老传统,词可以先粗略地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 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此外还有拟声词和叹词两类特殊的词。

2. 亲属语言

【答案】亲属语言是指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处于完全分化的社会条件下的,且使用者人同为不同语言的几种独立的语言。亲属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和对应关系。语系、语族、语支都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建立的,称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壮语、苗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3. 词义的模糊性

【答案】词义模糊性是指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词语意义的一种的特征。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

,,,等都只有一个大例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

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即使像“人”这样的词义,尽管所指是明确的,但词义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每个人的回答也绝不会完全一样。这些例子说明,一般词的词义多少都带有模糊性。

4. 联想意义

【答案】联想意义是指一个词除了它的基本意义以外所具有的附加涵义。如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象征功能等。

(1)词的感情色彩等其他意义是附着在词的概念意义上的。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感情色彩。

(2)语体色彩是应言语交际有多方面不同的“得体”需求而产生的,如口语体和书面语体,前者适用于朋友之间等随意的、面对面的私人交际的场合; 后者适用于教育、学术、宗教等领域和

国与国之间、上下级政府或机构之间等严肃、正式的非私人性交际场合。

(3)词的象征意义常和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相关,比如“喜鹊”在捷克语中叫strake ,基本概念和指称与汉语的“喜鹊”是相同的,但在捷克语中却是小偷小摸的象征,与在汉语中喜庆的象征意义大不相同。

5. 零形式

【答案】零形式是指用词的原形式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的一种语法手段。语言学中的零形式是指在深层语义中,理论上存在一个与它紧相邻的结构成分。这个结构成分在表层结构中的形式是零,在实际话语中不能添补。零形式这个概念是从数学引进到语言学领域的。语言学中的零,表示的不是无的概念,而是表示空位的意思。例如,在英语中,有boy/boys单复数的对立,boys 有复数形式的标记-s ,那单数就以不加标记的形式为标记从而形成区分功能,这就是零形式。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说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际功能?

【答案】语言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其中,人际互动功能是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所以说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际互动功能,主要是因为:

(1)信息传递功能是人际互动功能的基础,是为人际互动功能服务的。信息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是社会中人与人交流的基本方式,语言发挥信息传递功能的日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人际互动和交流。

(2)在真实语言环境中,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一种信息,更多的是在发挥人际互动功能。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 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3)在阅读写作中,语言也发挥着其人际互动的功能。书籍、报刊上的话语似乎只有说话者,但是每个阅读者就是话语的接受者,写作者和读者之间通过语言的书面形式进行着交流和互动。

(4)在话语环境中,只有说话人、没有受话人时,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仍然存在。例如只有

一人独自在呼天抢地时,把天地当作受话者,语言也在表达着情感和态度,发挥着人际互动功能。

总之,语言的社会功能中,信息传递功能是基础,为人际互动服务; 而人际互动功能的发挥,正是语言联系社会的重要体现。所以,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际互动功能。

7. 辨析下列两组同义词。

(1)安静、宁静

(2)反应、反映

【答案】(1)安静、宁静

①相同点

a. 从词性上来讲,二者都是形容词,都表示可以表示“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b. 从语法功能上来讲,二者都可以作定语,都可以修饰名词,构成偏正结构。还可以充当谓语。

②不同点

a. 从词义上来讲

第一,从理性义来看,“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比如说“大家安静一下”。“宁静”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和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比如说“公园里十分宁静”。

第二,从色彩义来看,“安静”是一个中性描述的词,既可以用于褒义语境,例如,“这安静

,又可以用在贬义语境中,例如,的环境让人舒服”“他安静的吓人的脸,让我不寒而栗”; 而“宁

静”则多用在褒义的语境中,形容静态美的状态。例如,“这宁静的湖面让人一下子就柔软下来。”

第三,从语义轻重来看,“宁静”比“安静”的语义程度更深,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 b. 从用法上来讲

“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安静”的使用范围比“宁静”大一些。

c. 从语法功能上来讲

,而“宁静”则没有此用法。“安静”除了可以充当定语,后面还可以接宾语,如“安静一下”

(2)反应、反映

①相同点

a. “反应”同“反映”都是有表示对某一刺激的回应的意义。

b. 二者都可作动词,都能作谓语中心语。

②不同点

a. 从理性义来讲

二者在意义上是有严格区别的。

“反应”指的是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物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例如,“他还没反应过来。”

“反映”是指光的反射、反照。比喻从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映”常构成“反映情况”“反映问题”“群众的反映”等。“反应”的范围没有“反映”大,“反应”多用在有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和化学反应方面,而“反映”除去“反应”所用的范围外,都可应用。

b. 从语法义来讲

“反应”可以作名词,可以被形容词、代词等修饰,作中心语。例如“你能给点反应吗? ”而“反映”则只能作动词。

8. 有人说,汉语难学是因为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态变化; 英语则相反,有着完美的语法形态。汉语差英语好,所以汉语是一种落后的语言。请举出汉语和英语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主要理由如下:

(1)语言类型不同决定语法结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