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省培养单位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36经济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梯度推移理论
【答案】梯度推移理论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之上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则是低梯度区域。
2. 结构主义分析
【答案】结构主义分析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3. 供给范围上限
【答案】供给范围上限是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4. 接触扩散
【答案】接触扩散是指地理扩散过程是山近及远进行的。源于任一源点的地理扩散都具有距离衰减效应。
5. 产业集聚
【答案】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6. 临界等费用线
【答案】临界等费用线是指在这些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 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
7. 劳动力成本指数
【答案】劳动力成本指数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8. 跨国公司
【答案】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是多区位公司的
一种特殊类型。一般都有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在许多国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
9. 霍夫曼比例
【答案】霍夫曼比例是指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的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
10.通达度
【答案】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11.配第—克拉克定理
【答案】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克拉克在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12.区域性因子
【答案】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
二、简答题
13.试述梯度理论的基本内涵,并对其在中国的应用进行评述。
【答案】(1)梯度理论的基本内涵
梯度推移理论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之上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则是低梯度区域。
(2)梯度理论在中国的应用评述
在中国,梯度推移学说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区域经济研究中,主要探讨国家经济发展的区域重点转移问题。观点提出后,引起广泛讨论,形成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①反梯度推移论
反梯度推移论认为,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处的梯度,而应该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来定。如果按照梯度推移,只能是低梯度上的区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永远得不到改观。
②并存论
并存沦认为,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同时存在着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和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但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他们的作用大小有别。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时期,梯度推移作用最大;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时期,跳跃式推移比较多见。
③主导论
主导论认为,区域之间的梯度推移从不同的层次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是,从主体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推移,其他推移形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特殊的时期。
14.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案】(1)差异
上面的一幅图反映的是杜能的农业圈,下面的一幅反映的是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
①在杜能的农业圈中,他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其他利用方式。杜能模式阐述了最基本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②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由期待地价上升的投机者、开发商以及农民的开发而形成的“无秩序开发状况”随处可见; 在城市近处的农民,由于农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对农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会较少,并有可能放弃耕种或者仅进行临时性耕作; 而远离城市的农民,则由于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对农地的投入较多,并从事相对集约度高、农业利用价值大的土地经营。
(2)杜能圈的形成机制
地租收入对某一固定农作物产品而言,随距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当地租收人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而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由市场点(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