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611文学理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延留
【答案】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它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尸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2.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3. 余味
【答案】余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中国文自古就有以味喻诗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在鉴赏文学艺术时,把味觉艺术引申到诗歌美学领域,以味作譬,阐释艺术美学中抽象玄奥的道理。自陆机《文赋》以味喻诗文之后,后继者蜂起,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喻诗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或称之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一一滋味说。
4. 夸示性消费
【答案】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5.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作品,他在书中强烈抨击权威
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6. 文学接受
【答案】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它是指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文学接受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填空题
7.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是一种______。
【答案】意识形态
【解析】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8. ______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
【答案】语言
【解析】题干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意思:
①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体,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欣赏;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物质存在。
②语言也是文学的审美要素,人们阅读文学,不仅是欣赏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形象,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本身也会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因此文学又被称为语言的艺术。
三、简答题
9. 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它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有什么区别?
【答案】文学话语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功能变体,它是文学家提炼加工后、藉以集中传达审美意识的语言。文学话语既具有语言的基本特征,又具备高度的艺术特性。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社会职能已从单纯的传递信息转变为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它与口常话语、科学话语的区别表现为:
(1)文学话语符合艺术逻辑,日常、科学话语符合事理逻辑
英伽登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组织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文学话语是文学
作品的最外层,也是读者最直观地接触到的一个层面。艺术世界是诗人、作家虚构的模拟世界,尽管它来自客观世界,以现实世界为基础,但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因为它已经融入了诗人、作家的主观情感,所以往往超出现实世界。因此,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它符合艺术氛围中的情感逻辑。
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事理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和科学规律的检验,并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规则。
(2)文学话语侧重表现功能,日常、科学话语侧重指称功能
文学话语侧重于表现功能,意义复杂多向,必须符合特定的语境才能把握。文学话语常常因其注进了文学家的心理内涵,往往托物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从而呈现出一种话里有话、弦外之音的效果。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侧重话语的指称功能。指称功能是指话语符号用来指称客观事物的功能,意义往往单一,它主要由语言符号的字面意义所确定和传达。表现功能是指话语符号表现说话者心理状态、情绪倾向的功能。
(3)文学话语侧重陌生化,日常、科学话语侧重常规化
文学话语的陌生化,是指在很多情况下文学话语并不是马上就能看明白。因为这些话语常常打破常规,或者使用一些不为人熟悉的修辞手法,甚至不合语法,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在经历一番思索后,深感其妙。这是文学话语的文学性、艺术性所在。而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相对文学话语而言,则是自动性的、常规化的,一听就能理解,因而缺少艺术性。
总之,文学话语在逻辑、功能以及形态方面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之间产生了差异。文学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和特征,才具艺术价值,充满无穷魅力。
10.如何理解艺术交往论?
【答案】(1)含义
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的交往理论,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点。20世纪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家哈贝马斯在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理论应用在文学理论上,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成了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特点和类型
广义的艺术交往的特点是创造性,狭义的艺术交往的特点则兼具憧憬性、虚构性与创造性。艺术交往本身具备三种类型:其一,作为特定社会角色的创作者和鉴赏者之间的交往; 其二,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鉴赏主体和鉴赏对象之间的交往; 其只,作为创作对象或鉴赏对象的人物之间的交往。
(3)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