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华大学文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纯文学

【答案】纯文学是近现代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文学主张。纯文学论者主张艺术至上,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他们反对文学中的道德因素和理性因素,否定文学的功利性、社会性,将文学看作个人的消遣。纯文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康德等人关于审美活动非功利性的论述。1873年,英国佩特在《文艺复兴史研究》一书中,提出艺术是生活的目的,表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其后的王尔德、叶芝等人也有类似的主张。

2. 欲望升华说

【答案】欲望升华说是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本质和审美本质的学说,该学说以精神分析学作为哲学基础。在弗洛伊德看来,尽管艺术活动是受本能欲望驱使的非理性的直觉活动,但艺术家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构建一个象征体系,使本能欲望及其引起的种种冲突以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艺术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在想象中得到能量的释放和升华,因而艺术品给人以美感。简言之,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和美根源于人的本能欲望,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对本能欲望的升华。

3.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4. 文学性

【答案】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性质,如押韵、对偶等。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形象思维和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暖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文学性的定义与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角色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文学性的概念一直是开放的、宏观的,而非一层不变的。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答案】“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这句话出自高尔基。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也就是说,“文

学的材料”不止一种,但语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质特性的材料。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由于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所以这个系统中的“言语”总的说来已与一般言语有了明显的不同。语言之所以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因为文学言语具有普通言语不具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例如,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月是故乡明”,明显地违反客观现实,但它指向诗中特定的情境,因此只要符合艺术世界的诗意的逻辑就行了,不必经过现实生活的检验。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与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中的词语,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实际上己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雪莱在

《西风颂》中写道:“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里的“冬天”,“春天”都已被诗人那种希望、神往、憧憬的情绪浸泡过,与普通言语中的意义大不相同,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观点,是指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后达到的效果。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语言,即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言语。例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但在被大量重复使用后,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言语的“自动化”现象,设法把普通言语加下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了文学言语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以上因素,文学言语成了审美性的言语。由这种言语组成的文学作品的言语层面,便具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文学以语言为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中的言语,即作家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的具体的独白、对话等,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

6. 什么是灵感? 它需要哪些条件及触发它的原因。

【答案】(1)灵感的含义

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灵感来临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2)灵感产生的条件及触发原因

灵感的产生并不是瞬间而至的,恰恰相反,它是长期思考的结果。灵感需要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经过艰苦的思索以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这表明,灵感的出现是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表现。灵感被触发的原因便是长期积累之后,作者已经放弃专注的沉思,但由于某种触发,而将中断的神经重新连接,从而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在不经意间从脑海中迸发了灵感。

7. 结合具体作品与历史上的相关论述谈《诗经》与乐舞的文化关系。

【答案】《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藉以解读作为三代文明之高峰的周代文化的经典范本。《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诗经》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诗经》是周王朝的王朝乐歌集,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承载,其诞生之初就与乐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

《诗经》是周王朝乐歌表演与教育的底本,其与乐舞的密不可分源于我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闺: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一体的原始形态。《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诗经》产生的文化背景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诗经》现存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305篇皆可以入乐,而且绝大部分应该都配有舞蹈,6篇笙诗的存在则直接证明了《诗经》与乐舞的关系。关于《诗经》入乐的记载,历代典籍层出不穷,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记载了吴公了季礼观乐,鲁国乐下为之歌风诗和雅颂。

通过诗乐舞甲者的结合,将听觉、视觉、时间、空间统一为一体的艺术,《诗经》之305篇,无疑都具有歌词性、音乐性、舞蹈性“三位一体“的特征。诗为乐之内涵,乐为形式,舞则是表达诗乐的形象动作,这样一来,诗歌的抒情效果则更加显著,艺术审美感也更强。

(2)《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关于《诗经》与音乐关系最典型的记载就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季礼观乐。季札对鲁国所表演的周乐一一进行了点评,都是从音乐角度进行的,如评《小雅》日:“美哉! 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 犹有先王之遗民焉! ”评《大雅》曰:“广哉! 熙熙乎! 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

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经无法了解《诗经》在音乐上的特点,自然很难理解季札的观感。但是从《诗经》的语言形式上仍可发现其与音乐的关系。《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如《周南·苹首》:“采采苹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