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842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政策执行的手段有哪些?

【答案】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为实现政策目标、落实政策内容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中介途径与措施方法的总称。可以说,政策执行手段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政策执行主体执行力的大小。政策执行的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政策执行最基本的手段,是指行政机关采用规章制度、命令指示、组织纪律等方式来推进公共政策的执行。行政手段具有以下特点:

①权威性。行政机关以国家权力为基础,强调垂直领导关系和下级服从上级的权威性,从而保证政策执行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②强制性。行政手段以命令、指示、规章、纪律等形式出现,以行政处罚作保证,在规定的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执行,否则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受到一定的惩罚。

③具体性。政策执行的行政手段是就某一具体问题,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而做出的,因此其内容、对象、时间、范围、限度、措施等,都是具体的。

④无偿性。上级部门根据政策执行的需要,可以使用行政手段对下级的人、财、物等进行调动和使用,这种调动和使用不存在等价交换的问题,因而具有无偿性的特征。

⑤发挥作用快。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具体性的特征,导致其比其他政策执行手段发挥作用快。

行政手段也有其不足之处: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只从行政角度考虑问题,忽视其他政策规律和各方面的利益,容易产生“一刀切”、瞎指挥; 同时,行政手段在政策执行中的频繁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下级组织及其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行政手段不能滥用。同时,行政手段的运用还离不开有效的监督。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司法、仲裁等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法律手段的运用,一是通过有关部门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 二是政府机关依法制定和执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调整相关社会关系,并对政策执行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法律手段除了与行政手段一样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外,还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的特点。

①稳定性。指行政法规一经国家立法和行政机关颁布,就将在一定时期内生效,不会经常变动,更不允许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随意更改。

②规范性。指它对一般人普遍适用,对其效力范围内的所有组织和个人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③程序性。指法律的制定要遵循特定的程序,法律的实施要通过法定时间与法定空间上的步骤和方式进行。

法律手段是政策执行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根本保障。只有有效运用法律手段,消除政策执行过程中人治重于法治的现象,才能有助于政策执行的顺利进行。

(3)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经济手段运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资金、罚款以及经济责任、经济合同等,来组织、调节和影响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的活动。经济手段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间接性。经济手段不像行政手段那样直接十预,而是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对各个方面的经济利益进行调节,以此来实现问接调控。

②有偿性。与行政手段下的无偿服从小同,经济手段的核心在于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注重等价交换原则。有关各方在获取自己经济利益的权益上是平等的。

③关联性。一种经济手段的变化不仅会引起社会多方面经济关系的连锁反应,而且会导致其他各种经济手段的相应调整,其不仅影响当前,而且会波及今后。

(4)说服引导手段

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相比,说服引导手段较少有强制性,因此是政策对象更易于接受的执行方式。

(5)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采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改进政策执行的方式,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

2. 简析政策评估中的对象评定法。

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对象评定法是政策评估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由政策对象通过亲身感受和了解对政策及其效果予以评定。由于政策对象既是政策的承受者,又往往是政策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政策的成败得失有切身感受,因而最有评价发言权,评估组织和评估工作者要做好评估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方法之一就是争取政策对象对评估工作的充分了解和积极支持,认真倾听、研究他们对政策效果的评价。这比上级组织和个别领导的自我评说更真切,符合实际。

在我国,形式主义长期流行,有些人在位的核心工作就是搞花架子,欺世盗名而屡屡得手。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注重群众的评估,不能坚持政策评估上的群众路线。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不使上下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的。

在政策评估上不采用对象评估法,其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大打折扣。当然,使用这个方法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政策对象可能不完全了解政策对自己的影响。相反,当他们从政策中得到积极的利益时,其满足感也可能超出客观实际水平。

【答案】

3. 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有哪些?

【答案】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其终止的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

功能是政府为了满足民众的需要而提供的服务,其代表着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政策的效果就是通过具体的功能来体现的。功能的终止,就是终止由政策执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

(2)组织

任何政策活动都是通过组织来推动的。因此,政策的终止通常也伴随着组织的缩减或撤销,这就是组织的终止。有些组织,是专为制定或执行某项政策而设立的,随着政策的终止,组织一也随之撤销; 有些组织,同时承担着多项政策或功能,某项政策的终止不足以导致该组织的撤销,此时往往采取缩小规模、减少经费等方式对组织进行缩减。

(3)政策

这是指政策本身的终止,即停止执行某项政策。承担政策活动的组织依旧存在,原先政策所承担的功能由新的政策来担负。

(4)计划

计划的终止,或者项日的终止,是指执行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的终止。在所有终止对象中,计划的终止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与实际问题最为接近,成功与否较为直观,容易达成共识; 另一方面,计划终止的影响面比较有限,不会产生太大的震动。

在政策终止的四个对象中,功能是最难消失的,即使在组织被撤销以后,政策的功能也有可能由其他组织来承担。组织比政策更难终止,这是因为组织会牺牲某一项政策以求自保,在面临终止时能够找到更多的同盟。

4. 公共政策的本质。

【答案】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一般公共政策研究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它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每一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语录可以说明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