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概念隐喻理论由Lakoff和Jonhson(1980)提出,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概念化的心理操作模式,是人们借助于动作、空间等有形的、具体的、简单的始源域概念,来表达和理解诸如时间、感受等无形的、抽象的、复杂的目标域概念,从而实现抽象思维的一种认知手段(殷融, 苏得权, 叶浩生, 2013),也是人类认知、思维演化发展过程的反映。
与概念隐喻理论的观点一致,研究者发现对于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人们往往是借助于较为具体的概念通过隐喻加以理解,如时间是金钱、时间如流水等。而且在众多时间的隐喻维度中,时空隐喻是最常用的,如上周、前天、前年等等,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语言。
研究者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发现,时空隐喻在语言表达中隐含了两种不同的运动视角:自我移动隐喻视角和时间移动隐喻视角( Traugott, 1978; Lakoff & Johnson, 1980)。这种分类的心理现实性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McGlone & Harding, 1998; Gentner & Imai, 1992; Boroditsky, 2000; Boroditsky & Ramscar, 2002; Gentner, Imai, & Boroditsky, 2002)。自我移动的隐喻是以时间轴(一条路)上的时间(路上的树)为参照点,个体沿时间轴向着未来移动,时间处于静止状态,这样“前”就指向未来时间,“后”就指向过去的时间,例如,前途、眼前等;与自我移动隐喻不同,时间移动的隐喻是以个体为参照点,个体面对的仍是未来,但是本身处于静止状态,时间由将来向个体移动,这时候的“前”则是和较早的、过去的时间相联系,例如,前天、前年、后天等。
对时空隐喻两类视角的研究,最初主要是证明二者存在的心理现实性,结果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都证明了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视角的存在。最近,研究者开始更多的关注人们对来两种时空隐喻视角的灵活选择,结果发现情绪效价对人们时空隐喻视角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者大多发现情绪正负效价分别与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两种时空隐喻视角相联系,而也有研究者发现愤怒情绪状态下个体却更倾向于使用自我移动视角。考虑到愤怒作为负性情绪,却与正性情绪一样具有趋近性质,那么二者的矛盾可能是因为情绪趋避动机的不同而导致,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三个实验,系统的研究了情绪的效价和趋避动机与两种时空隐喻视角的关系。
实验一将被试分为高兴情绪组和悲伤情绪组,使用想象情绪诱发法分别诱发被试相应的情绪,考察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被试对两类时空隐喻句的反应。结果发现高兴情绪状态下,个体对自我移动时空隐喻句的的反应更快,悲伤情绪下,个体对时间隐喻句的反应更快。这表明不同的情绪信息对两类时空隐喻句的理解存在影响。
实验二通过被试在不同的时空隐喻启动条件下对情绪词的反应,考察了两类时空隐喻视角对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移动时空隐喻启动条件下,个体对积极词汇反应更快,时间移动时空隐喻启动条件下,个体对消极词汇反应更快。这表明时空隐喻视角对不同的情绪也存在影响,自我移动隐喻视角能够启动积极情绪,时间移动隐喻视角能够启动消极情绪。
实验三设计了高兴、悲伤、恐惧和愤怒四个情绪对照组,同时考察情绪效价与趋避动机对时空隐喻的影响。结果发现:(1)效价和趋避动机均相同(悲伤vs恐惧)条件下,被试对两类时空隐喻的反应一致,负性回避情绪下的被试对自我移动隐喻句的反应速度显著慢于对时间移动隐喻句的反应速度;(2)当情绪效价和趋避动机均不同(高兴vs悲伤、恐惧)时,被试对两类时空隐喻句的反应不一致,正性趋近(高兴)情绪状态下的被试对自我移动的时空隐喻句反应更快,负性回避(悲伤、恐惧)情绪状态下的被试对时间移动的时空隐喻句反应更快;(3)当情绪效价相同、趋避动机不同(悲伤、恐惧vs愤怒)时,被试对两类时空隐喻的反应不一致,回避条件下(悲伤、恐惧)的被试对自我移动隐喻句反应速度显著慢于对时间移动隐喻句的反应速度,趋近条件下的被试(愤怒)对自我移动隐喻句反应速度显著快于对时间移动隐喻句的反应速度;(4)当情绪趋避动机一致,效价不一致(高兴、愤怒)时,被试对两类时空隐喻的反应一致,趋近情绪下的被试对自我移动隐喻句的判断显著快于对时间移动隐喻句的判断。
综合实验研究结果以及有关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情绪对时空隐喻视角的影响是通过趋避动机在起作用,效价不起作用。
具有趋近动机的情绪与自我移动视角的联系更紧密,而具有回避动机的情绪与时间移动视角的联系更紧密。
(2)启动自我移动的时空隐喻视角能够促进个体对积极情绪刺激的反应,启动时间运动的时空隐喻视角能够促进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的反应。
(3)情绪与时空隐喻视角的关系是双向,不同的情绪信息影响个体对时空隐喻句的理解,同时启动不同的时空隐喻视角能够影响被试对不同的情绪信息的判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