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有哪些

【答案】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有以下特点:

(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2.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意义。

【答案】(1)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出发,通过有关心理健康经验的传递而确立的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它都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所要传递的有关心理健康的经验组成的统一体。学术界又常称为“心理辅导机构”、“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治疗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施教的教师,一般称为“辅导员”、“咨询员”与“心理医生”; 受教的学生则可称为“求助者”、“来访者”、“垂询员”或“心理疾患者”。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①由于当前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心理负荷增加,人类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

②当前学校学生实际情况也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十分迫切。根据国内各地进行各级各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绝对不能忽视,否则将对年轻一代造成极坏影响。

③心理健康不良的原因,绝大多数心理异常属于继发性的或心源性的(心因型的)。继发性的心理健康不良是由种种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造成的。在继发性的心因型的不良类型中,根据其发生根源,可分为师源性的与学源性的两种类型。师源型,指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不当,从而造成师生沟通方面的隔阂和障碍; 学源性类型,指的是心理适应不良的根源,来自学生自身。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表现出怯懦或粗暴,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总之,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 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教学是一种经验传递系统,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它是由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

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作为传递对象的经验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在教育系统中,教师所处的地位是经验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其职能主要是传授经验。学生所处的地位是经验欲得者和接受者,其职能主要是接受经验。根据对教育的理解,学生的学习的根本特点是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和建构本性,而由此还派生出了一些特点。

①根本特点

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构建活动来接受信息,形成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学生学习的接受一构建本性是由教育系统的本性决定的,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定接受一构建本性,必将导致否定教育,也将阻碍教育的发展。

②派生特点

学生学习的间接性,在经验传递系统中,学生主要是接受前人的经验,而不是亲身去发现经验; 学生学习的定向性,学生的学习是在经验传递条件下进行的,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 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表现在前后学习相互关联,当前的学习与过去的学习有关,同时也将影响着以后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意义性,这表现在学习方式的意义性和学习内容的意义性两方面。学生要真正地接受经验,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必须以有意义方式来进行学习; 学生学习的言语性,在经验传递系统中,传递经验的主要媒体是言语信号,这使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具体的经验,而且也能够超越狭隘的具体事物的限制,去掌握抽象、概括的经验。

4. 什么是知识的领会? 知识领会在知识掌握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知识的领会

知识领会,是指了解传输知识的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知识的领会主要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两个认识环节来实现。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教材直观,即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教材的概括,即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知识的领会与理解,理解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解,是指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这相当于领会中的概括过程,不包括直观过程。狭义的理解,是指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2)知识领会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作用

①知识的领会是掌握知识的首要阶段。如果缺乏领会则根本不能掌握知识; 如果领会的水平较低或不够全面,或是有错误,则这种知识就难以应用,也很难得以巩固。知识的领会对于知识的掌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②知识的领会并不等于知识的掌握。领会的认识过程,并不包括掌握的全部认识过程。因为领会过程中形成的知识,除了需要进一步巩固以外,还有待于应用来检验,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充实与提高。知识的掌握不仅需要有具体知识经验的抽象化的认识过程,而且还需要有抽象知识的

具体化的认识过程。此外,还需要有巩固及记忆过程。知识的掌握虽不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许多循环往复,但也不是通过领会就能一次完成。

5. 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答案】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中主要的贡献是他关于有意义学习、认知同化与先行组织策略以及接受学习的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②内部条件: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他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6. 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在每一阶段应注意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操作技能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处于不同的技能学习阶段的个体,其操作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针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从教学实际出发,操作技能的学习可以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这四个阶段。

(1)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过程

①操作的定向

操作的定向是指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虽然操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在形成之初,学习者首先要掌握与动作有关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有了这种定向映象,学习者在以后实际操作时就可以受到该映象的调节,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②操作的模仿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的模仿需要以认知为基础。

操作技能最终表现为一系列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即只有实际地做出合法则的活动时,才能算是掌握了操作技能。通过模仿,把知转变为行,将头脑中各种认识与实际的肌肉动作联系起来。

③操作的整合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学习者在模仿阶段只是初步再现出定向阶段所提供的动作方式,但大部分的复杂的操作技能,不仅要准确地做出每一个操作动作,而且还应掌握各动作间的动态联系,而这种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