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813中国语言文学综合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在酒楼上》
【答案】《在酒楼上》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16日的一部短篇小说,载同年《小说月报》15卷5号。小说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敢作敢为的有志青年吕纬甫,十年后却由于理想的破灭,对前途的绝望而变为一个穷愁潦倒、麻木颓唐的老夫子,整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陷入顾影自怜的泥淖不能自拔。作品通过吕纬甫的悲剧,针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软弱性,折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的时代氛围。小说重叠使用三个“第一人称”(“我”、吕纬甫和老发奶奶),把不同时空的生活场景连缀起来,以浓厚的抒情笔调描写环境和人物; 结尾则采用象征,因而情韵丰富。
2.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答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演讲时所用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它是较早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周作人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归之于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学传统。同时他将文学区分为“言志派”和“载道派”,并将新文学归之于言志派的传统。通过这种区分,将新文学与公安派接合起来,新文学不再是无源之水。周作人的努力,是为新文学进行合法化论证,也是试图将新文学的根基植入中国传统之中,以获得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方向持续地为以后的学者和作家所继承。
3. 人的文学
【答案】人的文学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主张。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它紧紧把握了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根本主题,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色彩,揭示了新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密切关系,确立了文学革命的方向,使个性解放、人道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重要的特色。
4. “纯诗”
【答案】“纯诗”,即纯粹的诗歌,是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于1926年在《谭诗——寄沫
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的诗学观点。“纯诗”追求诗的纯粹性和暗示性,主张诗歌观念的转化,诗歌要从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在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等人提出的纯诗思想的影响下,《为幸福而歌》《微雨》等诗集风靡一时,象征诗取代格律诗引领新诗发展。30年代梁宗岱提出的纯诗理论是对20年代诗学的全面超越,也是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简答题
5. 简述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是巴金众多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1)“激流三部曲”的内容
《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巨大力量。
①《家》以爱情故事为主干情节
《家》描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环,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比“五四”以后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思想上显得深刻。其中高觉慧与裨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 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压构成了另外两个悲剧事件。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联系着。作品在描写青年一代爱情悲剧的同时,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过程:高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杂志,对家中在道德礼法掩盖下的种种腐败现象十分厌恶。他的祖父高老太爷是家中的专制魔王,一手包办儿孙的婚姻,造成了梅芬、鸣凤、瑞环、觉新等人的悲剧。觉慧不满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积极支持二哥觉民抗婚。最后,当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象征——高老太爷死去时,觉慧毅然离家出走,奔向新的生活。
《家》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它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 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的洪流。
②《春》是《家》的续集,故事也随之继续发展
其主要内容是:高克明要把女儿淑英嫁给轻浮浪荡的陈公子,周伯涛要把女儿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某。尽管她们都对自己的婚事不满,但生性懦弱的蕙逆来顺受,对她充满同情爱慕的觉新又不敢帮她摆脱困境,她只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后含恨死去。蕙的死教育了高家的年轻人,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帮助下,淑英终于逃到上海,重获新生,迎来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绚丽的春天。这部小说表现了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判。
③《秋》从封建家族后继人的堕落上以及从封建观念受毒最深的懦弱者的反抗上,描写了封
建大家庭高家的最后衰败
其主要内容是:经过一系列事变之后,克明和觉新虽然还想维持高家的门面,但它已经到了千疮百孔、无法挽救的地步。克明的儿子不争气,克安、克定公开纳妾宿娟,克定的女儿淑贞不堪父母逼迫而自杀。克明死后,克安、克定闹着分家,最后将高公馆卖掉,各家搬出另觅住处,高家彻底崩溃。
《秋》是解剖封建社会教育弊病的一本书。巴金在揭示这种愚昧、专制的封建家庭教育找害灵魂的同时,又深入地提示了这种反动教育在怎样地一步步地伤害那个时代的少年的生命,梅的夭折就是对万恶的封建制度杀害下一代的血泪控诉。
(2)“激流二部曲”的意义
①长篇家族系列小说的形式意义
巴金构思这类家族题材小说,受到法国作家左拉的影响,他也试图以《卢贡一马卡尔家族》那样的长篇形式,写一个家族的衰变过程,揭示人性的堕落。所不同的是巴金更注重表现青年的希望和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庭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激流三部曲》还是第一次。
②揭露封建家族没落的主题意义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像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像《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6. 评述以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答案】(1)梁实秋反对以进化论的观点看待文学
梁实秋主张把古今文学放到一个平面上考察评判,他认为文学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两个主要类别或倾向,一是古典,一是浪漫。他说的“古典”,是指健康的、均衡的,受理性节制; “浪漫”即病态的、偏激的,逾越常规的。
在这个标准下,梁实秋认为“五四”文学是“非常态”的:
①他认为“五四”新文学极端承受外国文学影响,追求外来的新颖奇异,造成无标准的混乱,虽一时热闹,却没有根基;
②他指责“五四”文学过于推崇感情,到处弥漫抒情主义,他甚至用“号陶”一词来描写新文学中情感流溢的状况。
(2)朱自清的从“为人生”到“为人民”的文学创作观
“五四”时期,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将之一,受到“为人生”文学思想的影响。他认定把文学当消遣和游戏的时代己经过去。30年代,《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