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66中外音乐史[专业学位]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萧友梅

【答案】萧友梅是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参与创建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等音乐教育机构,并且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编写了《普通乐学》等教材。萧友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掌握西方作曲手法并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还涉猎大合唱、弦乐四重奏、钢琴、管弦乐曲等多种体裁。其创作主要采用欧洲作曲技法,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及《问》等。

2. 《海韵》

【答案】《海韵》是一首大型艺术性合唱歌曲。徐志摩词、赵元任曲。歌词源自徐志摩同名白话体新诗,描绘了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家,在海滩上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的情景。作曲家用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音乐,分别代表旁观者诗翁、主人公女郎和背景大海。全曲由一个引子和五个情感各异的乐段加尾声组成,在旋律与和声方面都作了“中国化”的探索,是20世纪20年代合唱歌曲的杰出代表。

3. 《台湾舞曲》

【答案】《台湾舞曲》是江文也在日本创作的一首舞曲。是一首标题性的幻想音诗,作曲技术及配器手法受到20世纪新音乐潮流的影响,使得作品具有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风韵,并且借鉴了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处理民族音乐素材的新观念。旋律风格以表现台湾民间音乐韵味为主,也部分地具有日本音乐的调式特征。作品充满幻想性,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缅怀。乐曲采用了自由体的回旋奏鸣式,音乐构思有两部曲式的特色,乐曲主体是三部曲式的快板段落。

4. 《教我如何不想他》

【答案】《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首艺术歌曲。刘半农词、赵元任曲,收入《新诗歌集》。歌词选自刘半农的白话体新诗,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细腻地刻画犷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在音乐创作上,借鉴欧洲歌曲创作手法,同时在和声、旋律曲调上有意识地作民族化探索,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并配有钢琴伴奏。此曲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反映“五四”精神的佳作。

5. 江文也

【答案】江文也是作曲家,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台湾舞曲》、《孔庙大成乐章》,钢琴曲《比京万华集》,声乐套曲《林庚歌曲集》、《圣咏作曲集》等。其创作涉猎各种音乐体裁,尤以管弦乐、钢琴、声乐作品为重; 题材上把台湾作为毕生讴歌的神圣主题; 风格上早期侧重运用西方20世纪现代派手法,归国后努力探求中国民族特色。

6. 《玫瑰三愿》

【答案】《玫瑰三愿》,龙七词,黄自曲,是黄自的代表作品,至今仍为女高音的常演曲目。作品分两段,第一段以叙事性手法表现玫瑰花平静优雅的神态; 第二段展示其人格化的三个愿望,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对生活的幢憬、对幸福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作品音乐形象鲜明,和声语言丰富,形式严谨,笔调洗炼,风格清淡典雅而又富有内在激情,体现出浓郁的古典文化精神。此曲

二、论述题

7. 简单比较抗日战争前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和中国音乐创作的变化。

【答案】(1)在作品的主题方面,抗日战争后的作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鲜明生动地反映了这抗日战争一伟大的民族革命斗争,“为民族存亡而斗争”自然成为这阶段一切音乐创作的主题。

(2)在作品的形式方面,抗日战争后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开始引起了音乐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利用民歌、小调填词的歌曲又大量涌现,各种民间音乐对新创作的形式(在音调上或乐曲结构上)明显地产生不同影响。

(3)在作品的体裁方面,抗日战争后占主导地位的是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带钢琴伴奏的。其次,反映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悲痛,以及反映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的抒情独唱曲,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歌舞、活报剧、说唱性的叙事歌曲,以及歌剧等体裁,也开始为人们所注意。

(4)在作品的内容方面,抗日战争后群众歌曲的数量多得惊人,其内容大多数是正面概括当时的群众斗争生活和人民群众对这个神圣战争的坚强决心,反映当时广大革命群众誓与敌伪坚决斗争。

8.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答案】(1)主要音乐创作

冼星海一生创作了二百多首群众歌曲,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代表作品有群众歌曲《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茫茫的西伯利亚》《赞美新中国》; 抒情性独唱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热血》; 套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

(2)《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曲、光未然词,完成于1939年。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描绘了抗日卫国的壮丽图景。

①音乐特征

a. 全曲包括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依次为:《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高音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河边对口曲》(男生对唱与二部合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保卫黄河》(齐唱与轮唱)、《怒吼吧! 黄河》(棍声合唱)。各乐章相对独立,在表现内容、音乐形象和演唱形式上相互对比,但又有内在联系而成为统一整体。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发展到了最高点。

b. 乐曲以力量、崇高、苦难为主题,采用了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手法进行创作,尤其在采用外国复调体裁等多声作曲技术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同时吸取了民间音乐因素,如《黄河船夫曲》中的劳动号子音调、《河边对口曲》中的西北民歌曲调,从而使得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②艺术成就

a. 它融独唱、重唱、对唱、齐唱、朗诵等为一体,由管弦乐队伴奏,中西合璧,和谐统一,是一部多声部、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b. 《黄河大合唱》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备,又具有大众化特点,通俗易懂,明快简练,堪称近代大型合唱音乐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对其后中国大型合唱音乐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c. 它的音乐既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使其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

③历史地位《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茶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到底的必胜信念。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型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9. 简述刘天华有关国乐改进的主要观点及其具体实践。

【答案】(1)主要观点

①乐曲音调的调式、调性、旋法等方面

第一,将自己作品的音调建立在我国各种以五声性调式为特征的各种调式基础上。

第二,在不同的作品里大胆吸收了西方以大小调为基础的各种七声调式,甚至还运用了上下半音运动的装饰性旋律进行,如《悲歌》。

②乐曲的节奏、节拍、速度等处理方面,以及对待记谱法的改进上

第一,坚持使自己的音乐能体现出我国自己的韵味,能适应一般的习惯用法。

第二,根据内容的需要大胆引进一定的西洋音乐节律的因素和西方通用的记谱方法。

(2)具体实践

①对传统的工尺谱记谱法参照西方的简谱加以改进,进行了有关民族音乐的记录整理。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