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明遗民傅山书法研究——论其遗民心态与碑学探索

关键词:遗民,傅山,遗民心态,碑学探索

  摘要


 十七世纪中期,以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为标志,腐败的朱明王朝灭亡,满人铁骑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入主山海关,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期。生活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傅山先生,以遗民自居,气节高古,尤以其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成就为最,备受世人推崇。
    在研究傅山的书法艺术之中,结合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把傅山的身份牢牢的判定在“遗民”这一范围之内,并进一步的深究和探索傅山的内心世界,发现其自身的遗民身份为其内心带来了许多的困苦与矛盾,这就是遗民心态。傅山在遗民心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心理的矛盾性,一方面主要折射在其字号繁多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在抗清与逃禅上的抉择以及“有头朝老母,无面对神州”这生死观的矛盾性等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因遗民心态而导致傅山向“碑学”方面进行的探索。傅山书法美学观念出现极大转变,表现在其“因人取书”而折射出的书学取法对象(由赵孟頫到颜真卿)的转换和“四宁四毋”思想、取法古篆隶且以古为新等方面。在明末清初那样一个天崩地裂的大变革时期,思想文化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再受社会环境和学术风气的影响,傅山勇于突破“帖学”之藩篱,在金石碑版文字之中汲取养分,并在篆书、隶书的书法实践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令傅山矛盾一生的遗民心态,再加上其于篆、隶之中的书法实践和碑学探索,对后世之书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和启迪作用,尤其是作为碑学之先行者,实为后世碑学滥觞之始,对后世碑学之大兴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