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都有关于注意力和语言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美国认知科学家Leonard Talmy目前正在展开的“语言中的注意力系统”这一研究项目开创性地系统呈现了语言各个层面的注意力因素。然而,目前Talmy注意力体系中的例子大多选自英语口语,这一体系的跨语系、跨语言形态、跨感知系统的广泛适用性尚待验证。 本文旨在探究A类(“与词素有关的因素”)中的11个注意力因素是否可以以及如何能够应用于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这第一大类A类因素是目前已探明的100多个注意力因素的九大类中最为成熟、最为健全的一类。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内省法与实证性调查法相结合。一方面,以往研究的评述、这些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相关性的确定、具体研究问题的提出、结果的分析及其影响的讨论均需要内省。另一方面,为了弥补目前针对Talmy注意力系统实证性支撑数据的匮乏,本文进行了实证性研究,针对11个A类因素分别设计了11个问题,组成了调查问卷,100名具有读写能力的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受邀回答了问卷。统计数据结果显示:虽然受试者的直觉判断在第二题(因素Ab2)、第五题(因素Ad1)和第七题 (因素Ab3)上与注意力因素的假设发生了偏离,其余八道题的答案频率分布状况与注意力因素的假设相吻合。据此,最初针对英语词素所提出的11个A大类注意力因素被试探性地转化为针对部首与汉字的8个现代汉语书面语注意力因素。 本研究用实证法探究了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注意力因素,迈出了建立完整的汉语书面语注意力系统的第一步,为解决对汉语表意文字体系与汉语书面语内在关系的争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对外汉语教学、政治文本与商务广告的分析研究等都有深远启示。然而,与此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作者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没有对已探明的注意力因素的地位、这些因素在不同语言模态中表现的异同、以及表意文字体系与书面语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后续的研究或者可以就以上这些方面进行更为全面的阐释,或者用汉语语料来验证注意力系统中其它八大类因素的适用性,抑或采用如核磁共振等神经成像技术对人脑在语言处理中的注意力机制进行微观层面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