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深圳大学师范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

A. 操作定向

B. 操作模仿

C. 操作整合

D. 操作熟练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的考查。根据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理论,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是操作模仿阶段的主要动作特点。操作定向阶段只是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还没有真正进行动作操作; 操作整合阶段,个体的操作主要依赖于动觉控制,动作的整体也趋于协调和连贯; 操作熟练阶段,个体的动作控制几乎不需视觉的专门控制,动作要素之间高度协调一致。

2. 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学生加入了中介词,成了“gas-该死-煤气”。该学生使用的策略是( )。

A. 精细加工策略

B. 组织策略

C. 复述策略

D. 计划监控策略

【答案】A

【解析】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以便提供有利于回忆和理解的更多线索的各种方法,也就是说人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己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具体的精细加工策略包括:缩写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限定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背景知识等。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主要有画线、复习策略等; 编码与组织策略是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形成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之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主要有列提纲、系统结构图、网络关系图和列表格等。计划监控策略属于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

3. 近代法国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确立的标志是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设立的( )

A. 帝国大学

B. 教育部

C. 大学区

D. 索邦大学

【答案】A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了对近代法国中央集权式管理体制确立的过程的掌握程度。拿破仑

1808为了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在全国统一贯彻帝国教育法令,建立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由拿破仑直年,建立帝国大学,使之成为全国最高的教育领导机构。大学首脑称作“大学总监”

接委派。同时,将全国划分为29个大学区。大学区总长、帝国大学和学区的督学以及学区大、中学的教师都属于国家官员,由帝国大学总监任免。在中央集权下,法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未经帝国大学总监允许,不得开办。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中央集权式管理,和确立标志。大学区只是中央式管理体制确立后所设立的一部分。

4. 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

A. 遗传决定论

B. 成熟论

C. 环境决定论

D.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之主要观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遗传决定论、成熟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是单纯强调某一因素(分别为遗传、成熟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注意到内因和外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是该理论认为,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同时,外因相互作用,直白点说,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愿意与外部因素进行相互的作用。学生这一“祖国的花朵”如果离开了教师这一“园丁”的栽培,可能会自生自灭,不

,而“花朵”无意“成长”这里的无意指能“茁壮成长”; 反过来,只有“园丁”的“辛勤耕耘”

的就是人没有主观能动性,“花朵”亦必将“凋零”。总之,“花朵”的“成长”是“花朵”自身和“园丁”共同努力的结果。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

5. 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十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 )。

A. 综合课程

B. 核心课程

C. 选修课程

D. 活动课程

【答案】D

【解析】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在于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活动课程有时也叫“经验课程”

,在于手脑并用,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强调学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

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6. 学制规定犷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教育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 )

A. 主导与辅助关系

B. 领导与从属关系

C. 合作与竟争关系

D. 衔接与分工关系

【答案】D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对学制基本含义的掌握情况。这题很活,需要仔细分析,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大纲解析上面的概念。关键词是学制内容中的主语,即一各级各类学校,各级学校直接肯定是衔接关系,各类学校直接应该是分工关系。本题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出来。

7. 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 )。

教师: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一个你认识的人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

学生甲: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乙:让他加入我们的谈话,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丙:告诉老帅,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丁: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戊: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别当着他的面说这个话题了。

A. 甲和乙

B. 乙和丙

C. 丙和丁

D. 丁和戊

【答案】D

【解析】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创立的。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对于道德发展来说,给机会表达隐藏于心中的敏感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营造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