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71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产生及其危害。
【答案】(1)通货膨胀
①通货膨胀的产生
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②通货膨胀的危害
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具体表现:
a. 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b. 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c. 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
(2)通货紧缩
①通货紧缩的产生
a.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
b. 通货紧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 它是当市场上的货币减少,购买能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所造成的;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与经济衰退。
②通货紧缩的危害
a. 加速经济衰退,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得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将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生产者减少生产甚至停产,结果社会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
第二,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实际利率升高,这将有利于债权人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而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和投资者,债务负担的加重无疑会影响他们的生产与投资活动,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物价下跌引起的企业利润减少和生产积极性降低,将使失业率上升,实际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率,实际经济增长低于自然增长。
b. 导致社会财富缩水
第一,通货紧缩发生时,全社会总物价水平下降,企业的产品价格自然也跟着下降,企业的利润随之减少;
第二,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相应降低;
第三,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单个企业的产品难以卖出,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周转不得不增加负债,负债率的提高进一步使企业资产的价格下降;
第四,企业资产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企业净值的下降和财富的减少,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供给的相对过剩必然会使众多劳动者失业,此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使工人的工资降低,个人财富减少;
第五,工资不降低,失业人数的增多也使社会居民总体的收入减少,导致社会个体的财富缩水。
c. 分配负面效应显现
第一,社会财富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分配是在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分配。
第二,企业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价格的降低,使企业利润减少,而实际利率升高,使作为债务人的企业的收入又进一步向债权人转移,这又加重了企业的困难。
第三,为维持生计,企业只有选择筹集更多的债务来进行周转,这样企业的债务总量势必增加,其债务负担更加沉重,由此企业在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将处十更加恶劣的位置。如此循环往复,这种财富的分配效应不断得到加强。
d. 可能引发银行危机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有损于债务人。通货紧缩使货币越来越昂贵。这实际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从而导致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甚至使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崩溃。
2. 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案】(1)“实事求是”的理解: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②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
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③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就要全面地看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 就要发展地看问题,决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 就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④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3.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答案】(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物质实体。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这种能力的发挥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人不仅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地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体的形式可以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
(2)客体则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实践中介是主体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
(3)认识的主体和客休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