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深圳大学FS38金融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

【答案】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无利息或利息较低的银行资产。一般包括以下几类: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存放同业存款和在途资金。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作用主要是保持银行的清偿力和流动性。但由于持有这种资产无收益或收益较低,商业银行一般把它保持在一个最低水平。

2. 国际游资

【答案】国际游资是国际短期资本市场中那些高度流通、期限较短、追逐高利的投资资金。其中,流通性强是“游资”最显著的特征,因为高周转才可能获得高利润,所以这类资金经常从世界某一金融中心,迅速地流向另一个金融中心,对当地金融秩序造成意想不到的冲击。有时“游

,为了逃避税赋、清查等资”的跨国转移并不是要直接获取高利润,而是为了保证资本的“安全”

等。在1929~1933年的西方经济危机期间,为了逃避本国货币的贬值,防范金本位的垮台或外汇管制带来的损失,美国有大量短期资本逃亡国外,对有关国家的金融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正是由于这类资金经常转移,好似烧红的金币那样炽热烫手、不堪久握,故又称为“热钱”。中国金融在进行市场化改革中,国内也出现了这种性质的资金。

3. 信用

【答案】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偿还性和付息性是其基本特征。 信用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动员闲置资金并加以再分配,第二个职能是提供流通于段和支付手段。信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的一个范畴,信用分配是建立在社会总资金运动中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基础上的第三次分配。信用是一种动员暂时闲置资金的行为,在这种借贷行为中,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资金的使用权发生了转让,从而使各主体可支配的资金规模发生了变化,因此,信用没有自己独立的资金可分配领域,而是与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重叠,是建立在前两次分配基础之上的第三次资金分配。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发放再贷款、办理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实现; 货币供应量的收缩则做相反操作。流通中的现金属中央银行的负债,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提款获得增加。因此,无论是从中央银行层面,还是从商业银行层面来讲,信用活动本身都包含着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创造货币的职能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信用行为。

4. 金融风险

【答案】是指潜在的损失可能性。金融风险与金融脆弱性意义相近。金融脆弱是指风险积聚

所形成的“状态。金融风险概念既用于微观领域,也用于宏观领域。金融脆弱性多用于对金融体系的讨论。

5. 年度预算平衡论(annually balanced budget theory)

【答案】年度预算平衡论指关于国家预算收支应在每一个预算年度保持平衡的理论。“年度预算平衡论”是“健全财政”理论的核心内容。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这种理论是占统治地位的理财思想。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一批古典经济学家,反对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推崇自由竞争,主张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他们认为,个人平衡收支的节俭行为同样适用于国家,一般情况下,国家财政收支应该保持平衡。“年度预算收支平衡论”曾长期支配许多国家的预算实务。中国也一直把年度预算平衡作为财政的基本要求。即使改革以来出现了较长时期的预算赤字,但恢复年度预算收支平衡一直是中国财政部门的既定目标。尽管本世纪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以对付经济危机,但这种政策带来的滞胀局面,使年度预算收支平衡的呼声又日渐高涨起来。

6. 基础货币

【答案】亦称货币基础、货币基数。指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的大小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所以也称高能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表项目,相应地增加或减少其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这会使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按照乘数理论,就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发放贷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使银行体系内不断进行的派生存款过程部分中止。但一般来说,除季节性变动外,公众持有的现金额度比较稳定。基础货币具有以下四个属性:第一,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第二,负债性,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第三,扩张性,能被商业银行吸收作为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扩张的功能。第四,初始来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不能来源于商业银行,也不能来源于公众。5. 部分准备制答:指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不保留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各,而只保留其中一定百分比以应付客户提现,其余部分则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运用出去的准备制度。部分准备制度是相对于十足准备制而言的,在十足准备制度下,银行必须保持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这就排斥了商业银行利用所吸收的存款去发放存款的可能性。只有在部分准备制度下,商业银行才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因此,部分准备制是商业银行创造或削弱存款货币的首要条件。

7. 基准利率

【答案】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它的变化传递出央行银根紧缩与松动的信息,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在多种利率并存的

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限制或鼓励信贷规模,从而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因此,把握各种利率的变化趋势就要首先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的变动趋势。在西方国家通常是指央行再贴现率或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在我国,主要是中央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

8. 机构型监管与功能型监管

【答案】机构型监管模式是指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局面下,以机构为中心,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的机构进行监管。该模式的优点是专业性强,监管部门对违法活动的反应速度快,程序简单; 缺点是对不同类型机构间的交义业务会形成监管盲点。

功能型监管,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督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其优点主要是:(1)功能型监管关注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从而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2)功能型监管针对混业经营下金融业务交叉现象层出不穷的趋势,强调要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主张设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来对金融业实施整体监管,这样可使监管机构的注意力不仅限于各行业内部的金融风险。(3)由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得据此设计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规则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能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在今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功能型监管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协调过多,程序复杂,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风险确认速度比不上机构型监管模式。随着电子计算机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以及金融信息网的建成完善,功能型监管的不足之处将会降到最小程度。

二、简答题

9. 新古典综合学派是如何分析利率的决定的?

【答案】新古典综合学派对于利率的分析运用了著名的IS-LM 模型。

IS 曲线刻画了任意给定的利率水平所对应的总产出均衡水平的位置,或者说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利率与产出的组合。建立这一曲线的基本出发点是利率r 对市场总需求的负相关作用,以及总需求对产出,也即对收入Y 的决定作用。

LM 曲线刻画了任意给定的利率水平所对应的货币供需均衡的位置,或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利率与产出的组合。建立这一曲线的基本出发点是凯恩斯发展的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是收入Y 和利率r 的函数一—Y 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r 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IS 曲线给出了相对于任意利率水平所对应的确定均衡产出的位置,但是它并不能确定任一利率水平本身是否是均衡利率; 或者说,它说明了在一定利率水平上产品市场的均衡状况,但并不能够说明货币市场的状况。而LM 曲线给出了相对于任一产出水平的确定均衡利率的位置,但是它并不能确定任一产出水平的本身是否是均衡产出。或者说,它说明了在一定收入水平上,假定货币供给不变时货币市场上的状况,但不能说明产品市场上的状况。

IS 曲线与LM 曲线都是由利率和收入水平确定的。两条曲线的交点正表明:在产品市场上,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