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北宋书院考

关键词:北宋,书院,辨,考证

  摘要

  书院是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和学术研究单位。它出现于唐代,只是那时严格意义上的书院很少。北宋书院逐渐增多,是书院史上的初兴阶段。目前,已有大量有关书院的文章和专著,但是大多是对书院制度、书院史等的宏观研究,或是对某个书院的个体研究,也有考证性的文章,但是以北宋为时间范围,以全国为空间范围,从微观着手,对北宋书院进行考证的并不多。仅有台湾《宋代书院新考》一篇,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见到原文。因为考证是基础性工作,却又必不可少。详细、准确的考证是向历史真实迈出的第一步,同时也为宏观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本文以“北宋书院考”为题,以考为旨,并附以简略的分析,力图搞清北宋时书院的真实面貌,以便给北宋书院一个正确的定位。 本文分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书院发展的概况、书院研究的概况、本文选题的原因和意义以及行文中的一些标准。 第二章是"非北宋书院辨":以当前所录北宋书院最多最详的李国钧《中国书院史》的书院名录和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的附录部分为蓝本,对误列入北宋书院名录的29所书院进行考辨,以恢复其本来面目,以免影响对北宋书院的整体认识。这29所书院,有的是创建时间错误,本是南宋、元、明、清时创建的书院,两书的作者却将它归于北宋;有的是性质上的错误,如某某读书处、书堂本没有教学功能,仅为某人读书地或藏书处,两书作者也把它归入书院范围内;有的是地域错误,如龙首书院、翠屏书院本是辽、金人所建,两书也收入内;另有一种情况较为特殊:虽然名为“书院”,也创于北宋,却无书院之实。如清溪书院,是政和间刘甸、刘畤兄弟建于读书处,并无教育功能。又如庆历中建的鼎州石鼓书院,“虽略为规制,然僻在江郊,又三冬寒露,学者未尝游焉。唯守将之好事者,岁时为登览宴游之地。”在行文中,将这几种类型打乱,按书院所在路、州、县在《宋史》地理志中的顺序来排列。 第三章是“北宋书院考”:本章对重建或初创于北宋的91所书院进行详细考证,就所拥有的资料,尽力搞清其创建时间、地点、创建人、老师、学生、学田、藏书等情况。且对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作补充,在注文中对它及李国钧的《中国书院史》的书院名录有误的部分进行订误。因现存北宋书院资料较少且零散,因而有的书院情况较详,有的则很略。 第四章是对第三章所作的简略分析,以便更进一步接近已远去了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北宋书院可依庆历四年分为两个阶段,在前84年中,兴复和兴建了一些书院,书院与朝廷的联系较多,常有赐书、赐田、赐额等现象,这体现了朝廷对书院的重视,因而出现了几个名书院,但也给书院打上了官学化的烙印。而在后二阶段,书院并没有像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随着三次官学的兴起而衰落,而是在数量上继续增加,书院的民间性增强,真正体现了书院的自由择师、自由讲习等特点,表现出了书院的鲜活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北宋书院存在分布不平衡性;从教育研究来看,书院的学生“来去自由”。来时,不限身份、学派、地域;去时,可参加科举入仕,可退隐著书立说,也可再创立书院。书院有的是山长即为老师,有的是请名儒作老师,老师教书立说,以自己的所好所长决定了本书院的特色;北宋是理学初兴的时期,理学的发展与繁荣也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书院也为理学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大舞台,如周敦颐、二程、杨时、游酢、张载等与书院联系紧密,构成了以传授研究理学为主旨的一种类型,同时也有传授传统儒学的书院和以传授文学为主的书院,这是从书院类型上来说的;从创建人来看,有的是名儒时贤,有的是富绅,有的是在任或致仕的官员。总体上民办的多于官办和官民合办的。但有些书院在发展过程中性质亦有所变,所以不同书院的性质应分别对待。北宋书院存在时间一般不是很长,往往因创建人的离任或去世而终止。总之,就现有资料看,北宋书院和南宋、元、明、清书院相比,数量少,除几所名书院规模较大以外,大多书院都语焉不详,学田、藏书、祭祀等仅十余所书院有记,而学规、考试情况、讲会等内容则无。所以北宋书院并不完善,没有规范化、制度化,但是作为初兴阶段,它还是为那个时代增添了亮色,成为书院史上大写的一笔。 第五章是“存疑书院”:列出12所资料不全或有抵牾而无法判定的书院,且于某些书院注明本人的存疑点,以便待考。 本文以地方志、文集、《宋史》传为主要史料来源,同时兼及其它原始史料。个别书院资料为转引,已在文中注明了出处。由于北宋书院的记载量少而言简、地方志本身的特点及缺陷以及本人资料搜集、运用的能力之限,个别结论可能有失允当,舛误之处一定不少,敬请各位老师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