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信用交易
【答案】信用交易是证券流通市场的一种交易方式。购买证券者先付证券价款一部分,或称保证金,其余部分由经纪人垫付。由于这种交易是取得了经纪人信用购买的,所以称为信用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在美国被称作“垫头”交易。当购买证券者想购买一定数额的某种股票而无足够的货币资本时就往往采用这种办法。由于信用交易下证券购买者仅支付部分证券价款,大部分价款是由经纪人垫款购买的,因此购买证券者在归还垫救之前,这种交易的证券抵押权归经纪人。经纪人可以用这些有价证券作抵押从银行取得贷款,作为其垫款的资金来源。证券购买者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支付给经纪人代买证券的佣金,而且要支付经纪人垫款的利息,垫款利息高于经纪人向银行贷款利息的差额为经纪人的收益。当购买者不能偿还贷款时,经纪人有权出卖这些证券。 2. 货币局制
【答案】货币局制是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的兑换率,并且对本国货币的发行做特殊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的汇率制度。货币局制通常要求货币发行必须以一定(通常是百分之百)的该外国货币作为准备金,并且要求在货币流通中始终满足这一准备金要求。货币局制度是固定汇率制度的一个特例,或者说,是一种极端的固定汇率制度。
这种货币局制度的特征是:(1)本国的货币钉住一种强势货币,与之建立固定汇率联系,这种强势货币被称为锚货币; (2)本国的通货发行,以外汇储备——特别是锚货币的外汇储备——为发行保证,保证本币与外币随时可以按固定汇率兑换。
建立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不具有独立建立自己货币制度的政治经济实力。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较小,开放程度较高,进出口集中在某一些商品或某一国家,货币局制度是一种选择。实施货币局制度,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独立实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权。
3. 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主要内容有:
(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它的各项规定构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基本秩序。它对会员国融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
(2)规定了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一黄金本位制。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规定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可用美元向美国按官价兑换黄金。另外,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规定与美元的比价,从而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均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但在出现国际收支根本不平衡时,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可以进行汇率调整。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会员国在需要国际储备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一定数量的外汇,将来在规定的时间内再以用黄金和外汇购回本币的方式偿还借用的外汇资金。
(4)废除外汇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规定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但也存在一些例外。
(5)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但这一条款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消除了战前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状况,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汇率,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一些缺陷:①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即存在所谓的“特里芬难题”。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可调整汇率制度难以按照实际情况经常调整。③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为了维持对外收支平衡和稳定汇率,也不能不丧失国内经济目标。
这个体系是在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建立的,因而其盛哀与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变化有密切联系。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和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彻底瓦解。
4. 冲销式干预(Sterilized Intervention)与非冲销式干预(Un-sterilized lntervention)
【答案】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按是否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分为冲销式干预与非冲销式干预。冲销式干预是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在国债市场上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从而使货币供应量维持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为抵消外汇市场交易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采取的政策措施被称为冲销措施。非冲销式干预则是指不存在相应冲销措施的外汇市场干预,这种干预会引起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两者的差异性如何?
【答案】(1)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货币需求方程和货币需求函数中,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
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分辨清楚各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 一类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 余下的则称为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其目的在于说明利率和价格变动这类因素对货币持有主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收益或损失,以及这种潜在收益或损失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
(2)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货币当局决策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变动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从宏观角度估算货币需求,需要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直接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反映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不考察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主要是关心市场供给、收入这类指标的变化。也可这样理答:机会成本因素及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都已纳入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吸纳性极强的变量之中。
(3)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并据以剖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原因; 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其中包括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和一些重要机会成本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 6. 简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答案】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愿望或动机。
人们如果以货币以外的其他形式来持有财富,会带来收益,例如,以债券形式持有,会有利息收入,以股票形式持有,会有股息或红利收入,以房产形式持有,会有租金收入等等。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储存货币是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支出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支出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因此,出于交易动机所需的货币量是收入的函数。
(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谨慎动机产生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这一部分所需的货币主要决定于人们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从整个社会来看,这部分货币量和收入密切相关。因此,出于谨慎动机所需的货币量大致也是收入的函数。
(3)投机动机分析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认为,人们保有货币除去为了交易需要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是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
因此,如果用
为:
因此人们持有货币的理由是,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有货币在手,则机动灵活; 放弃货币也就是放弃机动灵活。由这个判断出发,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流动性陷阱”假说: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
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滇动机所引起的全部货币需求量,表示投机动机所引起的全部货币需求量,用Y 表示收入,r 表示利率,这种货币需求和收入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