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17经济学综合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摩擦性失业

【答案】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卜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

,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2.借款约束

【答案】借款约束是指一些消费者在需要借贷来满足现期消费使一生消费平滑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使得消费者的现期消费不能大于现期收入。借款约束可以表示为。在存在借贷约束时,消费者选择的现期和未来的消费组合就必须既满足时际预算约束,又满足借贷约束。3.平衡预算乘数

【答案】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g=△t 时,

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预算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③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4.LM 曲线及古典区域

【答案】(1)LM 曲线是表示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水平与利率水平关系的一条曲线。在此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 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经济学上把LM 曲线呈垂直状态的区域称为古典区域。LM 曲线的斜率受到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h 的影响。当利率上升到很高时,h=0,LM 曲线的斜率k/h趋于无穷大,这时的LM 曲线是一段垂直线。这意味着,货币的投机需求等于0,人们手持的货币量都是交易需求量,货币需求L=L1=ky。也就是说货币需求量只与国民收入水平y 有关系。这符合“古典学派”的观点,因此称为古典区域。同时在这一区域,财政政策引起的IS 曲线变动只会引起利率变化而不会带来收入变化,因此财政政策无效。

5.流动性陷阱

【答案】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类似于流动性陷阱的现象。

6.总供给曲线

【答案】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得到的,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产出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出递减。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业量。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货币工资变动能作何反应的假定。在短期,就业量的变化是引起总供给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长期,资本积累的变化、技术进步等都会影响总供给水平。

二、简答题

7.什么是“消费函数之谜”?

,是指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家对消【答案】“消费函数之谜”又称“凯恩斯一库兹涅茨悖论”

费统计数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当初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两者之间的矛盾。凯恩斯所提出的

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标准的消费函数来表述

,其公式为:

上式说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y d 的函数,其中,α为自发消费支出,β为边际消费倾向。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可支配收入y d

,就可以获得平均消费倾向APC :

由上式可知,平均消费倾向APC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β,根据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没有收入增加得多,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同时,收入的增加也会引起的减小,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但是,这一结论与对消费统计资料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首先,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的,而是递增的; 其次,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了1869--1993年间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得出如下结论。①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基本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

②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是不一致的。故可以得出,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基本相等的。

这些结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这些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经济学家正是从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中提出了各种消费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永久收入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

8.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答案】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十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即:允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以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充分就业并不是百分百的就业,充分就业不排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存在。

(2)价格稳定。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目前,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物价上涨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GDPo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对现代开放型经济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了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