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工商大学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适用院系&亚非语言文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衍文
【答案】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 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 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2. 古白话
【答案】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称之为“古白话”。
3. 如字
【答案】如字是训诂学中的一种记音方法。它是指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并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古书上注以“如字”
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经典释文》说:“恶恶,上乌路反,
,是去声,第一个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
,旧读入声。 “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的“恶”
,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传统中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有时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
文里有不同的读法。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经典释文》说:“三思,息暂反,
,又有平声的读法(如字),读法不同,往往讲法不又如字。”这是说“三”有去声的读法(变读)
同。
4. 直音
【答案】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 ..
【答案】(1)都:城池。(2)国:国都。
6.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答案】爱:吝音;吝惜。
7.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答案】以为……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囊囚以成其好。
【答案】宥:宽赦,这里当原谅讲。
9.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
【答案】田:打猎,后来写作“畋”
10.莊子持竿不顧曰吾問楚有神充死己三幹歲矣。
【答案】顾:回头看。
三、简答题
11.请说明通假的两种形式,并举例。
【答案】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
(1)同音通假
同音通假的特点是本字和借字古音完全相同。例如“固以怪之矣”中的“以”同“已”是同音通假。
(2)音近通假
音近通假是指古书上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这种替代具有一定的常用性。例如,
,是音近通假。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
四、分析题
12.解释语法现象。
(1)齊侯曰:“豈不榖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2)我之懷牟,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3)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5)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答案】(1)两个分句中的宾语“不榖" 、“先君之好”前置,古代汉语中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复指宾语,“是”也要放在动词之前。
(2)分句“其我之謂矣”中宾语“我”前置,古代汉语中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之”也要放在动词之前。
(3)分句“一言以蔽之”中宾语“一言”前置。
(4)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
(5)夫人: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做夫人。
1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或通假字,然后写出相应的今字或本字,并解释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
(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2)诸将皆莫言,详应曰:“诺。”(《史记·淮阴侯列传》)
(3)不务出此,而天下己集,乃谋畔逆。(《史记·淮阴侯列传》)
(4)孤不自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5)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荀子·臣道》)
(6)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孟子·滕文公上》)
(7)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周易·系辞下》)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陶潜《饮酒》)
【答案】(1)藉:通假字,“籍”通“借”,暂时把自己的财物给别人使用。
(2)详:通假字,“详”通“佯”,假装。
(3)畔:通假字,“畔”通“叛”,反叛。
(4)信:通假字,“信”通“伸”,伸张。
(5)垂:通假字,“垂”通“陲”,边陲,边疆。
(6)贾:古今字,“贾”后写作“价”。价格。
(7)信:通假字,“信”通“伸”,伸展。
(8)辨:通假字,“辨”通“辩”,辩解,申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