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814政治学原理与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公众和社团普遍享有的包含某种金钱利益,或者公众或者社团的权利和义务因之受到影响的某种利益。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

(1)具有“公共性”。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显著特点。

(2)具有合理性。由于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作为代价的,因此立法机关在界定公共利益时就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

(3)具有正当性。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立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意之上。

(4)体现公平性。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正义和公平。

2. 信息不对称

【答案】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性的信息的量和质上出现了差异。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生产者对产品的质量所掌握的信息一般要远远超过购买者。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必然要试图利用其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这种谋取利益的活动又往往会降低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

3. 结构适度问题

【答案】结构适度问题是指涉及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来说有限数量的政策选择方案的问题。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应决策目标的一致。然而所选择的政策方案,其后果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在可接受的误差之内,结果预测也有相当大的困难。结构适度问题的原型来自政策模拟。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可以说明这类问题的特征。

4. 外部效应

【答案】外部效应是指存在于市场之外而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如果发生在市场之内的某种活动,其影响范围超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即这种活动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市场之内,但其延伸部分扩展到了不存在市场的地方,那么,这种市场之内的活动在小存在市场的地方所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外部效应。具体的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

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为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5. 描述统计

【答案】统计方法一般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指用归纳性的数值来概括一组数据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当统计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总体特征时,或当数据量比较小时,可以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描述统计是大量存在的。

6. 备择方案设计

【答案】备择方案设计是指设计供决策者用来解决政策问题、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措施或办法的行为。政策方案设计一是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具体可以分两步走:①进行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②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

7. 时间序列

【答案】时间序列分析是回归分析的一个重要应用。在政策分析中,经常会有某个观察变量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为了对今后的具体目标或者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可以将该变量以往的观察值和时间进行回归,得到该变量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式。然后将今后的时间数值代入方程式,估计出该变量在以后的可能发展水平。

二、简答题

8. 简述英国的政府再造策略。

【答案】英国的政府再造方案,主要有效率稽核、财务管理改革方案、续阶方案、公民宪章以及民营化:

(1)效率稽核(efficiency scrutiny)

撒切尔首相执政后,在首相办公室成立了一个“效率小组”,对各行政部门的特定问题,如增进效率、消除浪费等进行小规模调查,其主要目的在于发现、改善政府机关阻碍行政效率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财务管理改革方案

1982年5月内阁提出了“则务管理改革方案”,并由则政部和“管理暨人事局”成立一个“则务管理小组”来推动这项方案的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方案”是一种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式的财务预算运用模式,强调机关内各业务主管有权进行分权式的财务管理,同时要负管理成败之责任。计划的重点在于消除政府浪费、提升行政效率、建立成本意识观念、确保资源运用之最大效益,其主要的目的在于使各级管理者能够具有清楚的工作目标,对资源是否作最有效运用能有一个明确的责任界定,并拥有所需信息、训练与专家的建议。该方案鼓励各部门大量运用绩效指标,来引导目标的达成。

(3)续阶方案

在推行了一些改革机制之后,效率稽核小组发现政府的问题并不在官僚本身,是官僚组织结构严重地束缚了机关有效的运作。因此,“效率小组”在1988年向首相提出了一份“改善政府的管理:续阶改革”计划,并自1988年2月起依照计划内容正式推动。这份报告中针对政府各部门的运作情况列举了七项发现,并从这些发现当中建议三个改革的方向与做法:

①强化有效的政策与服务之提供:建议各部会成立附属机关,专门负责执行该部会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二者并订定类似契约关系的工作纲领。

②执行服务提供者应具备相关的经验与技术:故建议实施适当的训练计划,确保服务的品质。 ③改革持续在部门中进行,并形成一种持久的压力:建议指定一位常务次长级官员出任专案管理者。

(4)公民宪章

1991年梅杰继任英国首相。梅杰上任后,一方面持续过去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做法,另一方面则向国会提出“公民宪章”的改革构想与计划,并且在内阁办公室的“公共服务与科学局”下成立了一个“公民宪章小组”负责推动这项革新方案。“公民宪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公共服务的品质、增进资源运用的最大效益,期望将任何公共服务接受者视为消费者,赋予自由选择服务提供者的权利。它主要标榜四项主题:提升服务品质; 享用服务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人民可以要求知晓服务标准; 确保经费运用的妥适性。

(5)民营化

民营化是撒切尔内阁在针对政府机关的功能进行全面改革时的一项手段。经过权衡后,将所有必须民营化的国营事业。撒切尔内阁在11年的任期中,共出售40%的国营企业。

9. 权力与权威的区别。

【答案】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对权力下了诸多定义,其主要角度或者从权力作为力量和能力的原有含义确定其含义,如霍布斯认为行动者的权力和有效的动因是一回事。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 马克思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

权威产生于人们组织起来进行联合活动的客观需要,它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马克思说:“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

,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下厂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个“指

挥的意志”就是权威。简单来说,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则属于认同。反对者可能不得不服从权力作做出的安排,但是服从不等于认同。权威就被认为是一种正当的权力。

权力与权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权力的基础是与权力相联系的职位以及其相应的对于人、财、物的控制力,权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职位的高低; 权力的主要特性在于其具有强制性,是必须被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