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目录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一).... 2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二).... 9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三).. 17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四).. 24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五).. 30

一、辨析题

1. 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而且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社会化大生产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要求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和协作。这种分工和协作关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发达和紧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大生产,离不开国际交往,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这个统一的大市场中,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的流动,获得本国希望得到的比较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可以节省社会劳动,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

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 垄断消除了竟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垄断和市场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市场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井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是:

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②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2)垄断下的竞争新特点

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日的、手段、形式和后果。

①垄断组织以垄断高额利润等特殊利益为竟争目标,而不是一般的平均利润,甚至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

②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采用一般的和传统的经济手段,如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

水平和商品质量、改善经营服务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如政治的和军事的特殊手段,通过控制和利用政府等办法实现特殊的垄断利益。

③在竞争的主体上,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④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主要是垄断组织内部围绕市场份额、利润分配和领导权的争夺,以及垄断组织之间对市场份额、原料来源、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垄断权的角逐,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斗争等。

⑤由于垄断组织力量强大,使竞争的强度更人、更为激烈并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总之,竞争产生垄断,而垄断又加剧了竞争。

二、简答题

3. 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社会经济主要存在哪些局限性?

【答案】市场机制是指体现市场机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的经济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利益的制约性、内在性、相互制约性。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这些机制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发挥市场机制与功能。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对搞活经济具有积极作用,但其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它具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自发性。各个分散的市场主体(企业)从微观局部利益出发,无法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平衡和协调,尤其对重大的结构调整和重大建设,市场调节有很大的局限性。

(2)事后性。各个市场主体接受的市场信号,是在已发生商品交换之后,而且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行情是短期的、不确定的。

(3)不能实现社会分配收入的公正性。因为市场调节信号反映的是供求状况,其中需求是指已经形成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社会各阶层实际拥有的购买力。至于这种货币购买力的分配是否合理,市场信号并不反映,市场调节也无能为力。市场调节的自发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会带来两极分化。

(4)对于解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通常所说“外部不经济”问题是无能为力的。如果单纯听任市场调节自发地发生作用,有可能对生态环境和外部经济带来害处。

(5)对经营垄断的产品和行业的调节作用有较大的局限。

4.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实现按劳分配要有哪些前提条件?

【答案】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按劳分配的实现,要有一些前提条件,包括:

(1)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只有实行全社会范围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才可能使全体劳动者能够平等地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这样才能够消除山于生产条件占有的不同造成的劳动者在分配上的差别,使劳动成为消费品生产与分配的唯一因素。

(2)经济社会条件要能够保证劳动者各尽所能。这些条件包括,要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可供投

入生产,要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并且劳动者有充分选择职业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按劳分配所要达到的目标。

(3)商品经济已经消亡。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这样,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可以简单地用时间衡量,一般都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

(4)社会可以统一对社会总产品做各项扣除。劳动者除了供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

5. 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

【答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也是实现政企分开的必要条件。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出资人缺位、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不落实有关,其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因此,必须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抓紧抓好。其核心是确保出资人到位,落实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制度,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组织体系建设。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总体要求,建立分工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和监督体制。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国有资产,授权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经营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尽快到位,强化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的外部监督。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山地力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殖。

(2)积极探索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具体途径和形式,使集团公司在对所属二级企业进行重组改制时,有较大的资产处置权。

(3)地方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数量庞杂、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方式。

(4)积极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多个相互牵制的利益实体,有利于真正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的制衡约束机制,拓宽资本金来源渠道,降低企业负债率,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控制力。从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本金构成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独资企业过多,部分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资本所占的比例过高,这限制了企业活力的增强和效益的提高,加大了政企分开的难度,影响了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和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针对这种情况,要进一步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造,鼓励和支持地方与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大胆实践和探索,培育和引入新的投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