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834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之《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简述题
1. 简述影响沟通方法选择的基本因素。
【答案】影响沟通方法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信息发送者。信息发送者即需要沟通的主动者要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或想法(希望他人了解的)转换为信息发送者自己与接受者双方都能理解的共同“语言”或“信号”,这一过程就叫做编码,没有这样的编码,人际沟通是无法进行的。一个组织中,如果组织的成员没有共同语言,也就使组织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失去了良好的基础,除非通过翻译进行,不过翻译会导致原来信息的失真。
(2)信息传递渠道。编码后的信息必须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才能传递给接受者,没有信息传递渠道信息就不可能传递出去,沟通也就成了空话。信息传递渠道有许多,如书面的备忘录、计算机、电话、电报、电视、互联网等。选择子l 一么样的信息传递渠道,既要看沟通的场合、互相同意和方便、沟通双方所处环境拥有的条件等,也与选择渠道、合用渠道的成本有关。各种信息沟通渠道都有利弊,信息的传递效率也不尽相同。因此,选择适当的渠道对实施有效的信息沟通是极为重要的。
(3)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先接受到传递而来的“共同语言”或“信号”,然后按照相应的办法将此还原为自己的语言即“译码”。当信息接受者需要将他的有关信息传递给原先的信息发送者时,此时自己变为了信息的发送者。在接受和译码的过程中,由于接受者的教育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的心理活动,均会导致在接受信息时发生偏差或疏漏,也会导致在译码过程中出现差错,这样就会使信息接受者发生一定的误解,这样就不利于有效的沟通。实际上即便上述情况不发生,也会因为信息接受者的价值观与理解力导致理解信息发送者真正想法的误差。
(4)噪声与反馈。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还经常受到“噪声”的干扰。噪声是指妨碍信息沟通的任何因素。无论是在发送者方面,还是在接收者方面,噪声都会影响沟通效果。反馈是检验信息沟通效果的再沟通。反馈对于信息沟通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检查沟通效果,并迅速将检查结果传递给信息发送者,从而有利于信息发送者迅速修正自己的信息发送,以便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5)影响沟通的环境因素。环境和组织本身的因素左右着信息沟通的过程。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等环境因素就影响着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如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会使沟通难以进行。沟通双方地理上的距离、时间分配等也会影响沟通渠道、沟通方式的选择。组织内的文化氛
围、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安排等均会影响组织成员的沟通。
2. 什么是企业文化? 其功能是什么?
【答案】(1)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2)企业文化的功能
①行为导向功能
制度结构通过权力与利益的分配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类群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层级结构主要借助运用行政权力的指挥和控制直接规范个体在参与企业活动中的选择,企业文化则通过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形成引导企业成员选择符合企业利益的行为方向。根据西蒙的观点,人的决策受到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的影响。前者与决策所须依循的价值准则以及行动所需达到的目标有关,后者则与决策制定以及实施时的活动环境有关。企业文化正是通过影响个人决策的价值前提来发挥作用的。
②行为激励功能
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导向的,动机则是由需要决定的。人们不仅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需要,而且在特定时点也通常会感觉到不同需要的存在,不过这些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的迫切程度的小同决定了小同需要在小同或相同时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程度小同。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程度的迫切性不仅取决于需要的客观性,而且受到周围环境对特定需要应否满足或应被满足程度的认识和态度的影响。企业文化正是通过树立某种价值观或创造一定的氛围,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对不同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的迫切程度来影响或引导员工表现出符合企业需要的行为的。
③行为协调功能
企业活动目标的达成需要整合不同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同时空的不同努力。层级结构通过指挥和命令直接安排员工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对这些成员的具体行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员工行为之间以及员下行为与企业亡}划与目标要求的相互一致性,企业文化则借助同一价值观和同一系列行为准则的影响来使员工在不同时空的行为趋向相互协调。
3. 结合自身实际简要分析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答案】从员工个人角度看,职业发展规划是指员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通过规划职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使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得到不断发展。通过职业发展规划,员工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和客观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它是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
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包含了一系列职业生涯中的重大转折,如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就业单位的选择、职务的选择等。首先要在做好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在本人价值观的指导下,确定
个人的长期与近期发展日标,进而拟定具体的发展规划。该规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表现予以调整。
在员工的职业发展中,个人应从以下几方面认识自己:
(1)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兴趣。认清自己希望做什么及对什么最感兴趣。
(3)知识与能力。认清自己的知识、能力及工作阅历。
(4)个性与风格。认清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便于找准发展方向,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一般而言,性格内向的人适合做程序化工作和独立性强的工作,善于与人沟通的人适合做管理和协调工作。
综上所述,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应建立在组织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自我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可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4. 钱得勒指出:“战略决定结构”,试从战略与结构的角度分析一下机械式组织和有机组织的特点,以及相应的适用条件。
【答案】组织的战略就是它的总目标,它涉及一定时期内组织的全局方针、主要政策与任务。战略决定着组织的任务、技术和环境,而这些方面的因素又决定着其本身的组织结构设计。因此,战略决定结构。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特点和适用条件的内容如下: (1)机械式组织
①机械式组织的定义
机械式组织结构也称官僚行政组织结构,是一种稳定的、僵硬的结构形式,它追求的目标是稳定运行中的效率。机械组织注重对任务进行高度的劳动分工和职能分工,以客观的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方式挑选符合职务规范要求的合格的任职人员,并对分工后的专业化工作进行严密的层次控制,同时制定出许多程序、规则和标准。
②机械型组织结构的特点
a. 任务被划分为独立的专业化部分; b. 职责范围受严格精确限定; c. 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和许多程序规则; d. 有关工作的知识及对任务的监控集中在组织上层; e. 强调上级对下级的纵向沟通; f. 协调和控制倾向于采用严密结构的层级组织(如职能型组织)。
③适用条件
a. 环境相对稳定; b. 任务明确且持久,决策可以程序化; c. 技术相对统一而稳定; d 按常规活动,以效率为主要目标; e. 企业规模相对大。
(2)有机式组织
①有机式组织的定义
有机型组织结构也称适应性组织结构,是一种分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形式。它因为不具有标准化和规则条例,所以是一种松散的结构,能依据需要迅速做出调整。
②有机型组织结构的特点
a. 员工围绕共同的任务开展工作; b. 权责范围在相互作用中不断修正; c. 职权等级和程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