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惯习
【答案】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
,即是对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
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2. 心理还原论
【答案】心理还原论坚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人的心理或行为一一是一种更高层级的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用低层级事物(如原子、神经元、基因等)及其相关理论(如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来加以解释与说明。心理学还原论还可以分为本体论的还原论和方法论的还原论。
3.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答案】(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4. 初级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他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根据库利的解释,所谓初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5. 社区
【答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
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6. 理性命题(霍曼斯)
【答案】理性命题是霍曼斯在其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提出的一项命题,是指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一也增大的行为。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它们的限定。它力图指出: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过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明:行动一价值(可能性)。
7.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
8. 文化
【答案】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力一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二、简答题
9. 比较研究组织现象的五个学科角度的异同。
【答案】(1)研究组织现象的五个学科角度的相同点
它们都是人们对组织现象的理论认识,是有关组织成因、性质、接哦故、功能、运作机制等方面的概念、判断、推论的总称。
(2)研究组织现象的五个学科角度的差异性
主要是介入组织研究的学科在研究目的、视角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①管理学的研究角度
a. 中心问题。组织一一特别是工厂组织一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其组织现象进行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b. 基本认识。在管理学看来,组织作为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和工具,完全有可能帮助人们提高活动效率,实现各种组织目标。但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种确定的技术和方法。
c. 考察重点。在资源供给和制度安排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对组织构成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对组织运作流程进行妥善的安排等一系列问题。
②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a. 中心问题。组织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如何产生比传统的、分散的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的。
b. 基本认识。组织是资本与劳动力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管理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c. 考察重点。首先是怎样寻求一种最佳的资源配置力一式,其次是具体管理的问题。
③心理学的研究角度
a. 中心问题。除了设施、设备等物的因素之外,人本身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b. 考察重点。在组织框架下,人是怎样思维和行动的,特别是人性、人的需要、人际关系、激励等因素对个人行为从而对效率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政治学的研究角度
a. 中心问题。组织中的利益关系问题。
b. 基本认识。在政治学看来,组织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过程,每个组织及其内部各个群体、个人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利益,因而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
c. 考察重点。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以使之处在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之上。
⑤社会学的研究角度
a. 中心问题。相对于家庭、作坊及非正式组织等其他人际关系模式,正式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形成这种优势的机制又是什么。
b. 基本认识。在社会学看来,组织是种集体行为的结构,它可以将个体的行动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人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获得一种相对的确定性。
c. 考察重点。既包括组织的生成机制,也包括组织的运作机制。
10.田野调查在社会学研究中有何意义?
【答案】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田野调查对于研究一些小型社区、特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变迁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1)在田野调查中,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或工作场所,参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这在探寻研究对象的深层思想意识和内部相互关系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能让研究者在理解被研究者的社会情境的基础上,认识他们的思想意识发展的轨迹。
(2)通过田野调查中的深度访谈,可以与当地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并了解当地人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当地文化的内在意义。这对于保证所获得信息和资料的真实性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