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32中国史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周公东征
【答案】周公东征是指周公为平定东方三监叛乱而进行的征伐。周武王灭商两年后,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尚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因企图继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霍叔,怂恿武庚及东方诸方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敌对势力,多方权衡,决定兴师东征。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黯霍叔,又在洛水北岸修建锥邑,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东征使周朝的影响达到东海之滨,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具有重大意义。
2. 十三行
【答案】十三行又称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是指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家。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只许外商在广州一地经商。规定广州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3. 终始五德说
【答案】终始五德说是一种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循环的历史观念。终始五德说为战国时期的邹衍所创立,盛行于秦汉时期。邹衍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的自然哲学解释王朝更替的历史原因,故名五德。他认为帝王受命统治天下,均有一定的年限,到期则以五德的顺序转移政权,成为终始。天命以符瑞为标志,受命帝王必须以所凭之德改正朔、易服色。后刘向、刘散父子又确立了木火土金水五德相生的历史循环顺序。其后相生说成为俄纬神学历史观之核心,主宰了后汉的思想意识领域。五行与朝代相对应,秦始皇采纳了终始五德体系,阴阳家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并且按照水德的相关理论设计王朝的政治制度。数用六,颜色尚黑,水德尚刑法,以酷法为治。
4. 太康失国
【答案】太康失国是指夏朝政权易手事件。夏启死后传位给太康,太康终日宴饮、游乐,不恤民事,荒淫无道,引起内乱,从而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则乘启子武观叛乱之机,起兵攻入夏都,赶走太康,“因夏民以代夏
,夺取王位。史称“太康失国”政”。
5. 三公九卿
【答案】三公九卿是指秦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三公,即承相、太尉、御史大夫,压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三公之下有九卿:廷尉,掌管司法;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 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6. 《九章律》
【答案】《九章律》是指汉初萧何制定的法典。刘邦入关之初的约法三章,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仅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高祖立汉,天下初定后,刘邦认为“三章之法,
,故萧何奉命改革秦政,制定《汉律》不足以御奸”。他除去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在此基础上,
又增加《兴律》、《户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
7. 王圻《续文献通考》
【答案】王圻《续文献通考》是明代他所作的《文献通考》的续编。王圻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御史、陕西布政司参议,后辞官归里,专事著述。他收集史书、文集、奏疏、史评等,并加以考证成书,是对《文献通考》的重要补充。该书成书于1586年,共二百五十四卷,记事上起南宋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体例仿通考。与《文献通考》相比,增加了节义、书院、氏族、六书、道统、方外等六考,田赋考中增加了黄河、太湖、三江和河渠四个子目;国用考中增加了海运;学校考中增加了书院、义学。乾隆年间官修的《续文献通考》多取材于该书。
8. 《三国志》
【答案】《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2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作者是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自东汉末黄巾起义至西晋灭吴的近百年历史。选材精审,文辞简洁。但因过于简略,时有脱漏。刘宋裴松之作《三
,引书达140多种,与原书具有同样的价值。 国志注》
9. 清谈
【答案】清谈是魏晋名士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三国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不衰。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
,谈驳难、或为讨论。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
,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论的术语称为“谈端”。在清谈的过程中,
,推翻对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题”
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
,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三番”
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10.侨置郡县
【答案】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侨置郡县。永嘉南渡的北方人口被称为侨人、侨户。为了控制侨人,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侨置。南方原来的郡县称为“土郡县”。初置侨州侨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方人和鼓励登录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侨置设立后引发了许多的严重问题,诸如户籍混乱等,影响了财政收入。后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采取土断,将侨人户口编人土郡县。
二、简答题
11.简述五代十国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1)原因
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他们都是凭借武力扩大各自的势力夺取皇位的。五代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十国则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
(2)影响
①对北方的影响
这一时期,北方各派军阀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征战频繁,赋税苛重,统治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对南方的影响
虽然这一时期分裂割据带来了连年战争,产生了一些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南方相对安定,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a. 农业方面。第一,南方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在南方各国中更居首位。水利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备条件,从水利灌溉的发达即可看出南方经济的发展。第二,桑树、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茶、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不仅表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丝织、制茶、造纸、印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蜀绣、吴绫、越锦等丝织品驰名全国,南唐制茶业最为发达,成都、金陵成为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
c. 商业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发展。当时杭州、扬州已发展成为东南地区的重要都市。楚国商业活跃,各小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五代后期,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周世宗的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