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694社会治理理论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流动

【答案】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从个人角度看,广义的社会流动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2. 社会运行

【答案】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3. 反向社会化

【答案】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zation ),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4.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5.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答案】(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6. 次级群体

【答案】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7.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8. 心理还原论

【答案】心理还原论坚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人的心理或行为一一是一种更高层级的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用低层级事物(如原子、神经元、基因等)及其相关理论(如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来加以解释与说明。心理学还原论还可以分为本体论的还原论和方法论的还原论。

二、简答题

9. 简述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答案】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过程,其核心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的变化,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以此规范各种社会关系和引导社会行为。

(2)理性化

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具体地讲,是指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对目标和所需手段(工具)进行的选择,这些工具和手段能产生较高的效率。

“理性化”的概念不仅仅是指文化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指一种基本生活形态,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整个社会的“理性化”过程。

(3)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①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的组织形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

③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带来了灾难。

(4)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观点来看,社会现代化就是用新组织形式和新技术更快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财富以超过任何可能的人日增长的速度增长。

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具有下列特点:经济持续而迅速地增长; 经济结构的改变; 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相互促进; 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也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5)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的过程。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标明。

(6)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现代人应该具有与宿命论相对立的效能感; 乐于接受社会变迁; 愿意接受新的生活经历(具有开放性); 尊重并愿意考虑各种不同的意见; 积极获取并关心新的知识和信息; 守时惜时,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 无论在公共生活还是在私人生活中都趋向于计划性; 基于对理性的信赖而对周围的人给予信赖; 重视专门技术和公正的分配; 有较高的受教育和职业期望; 具有普遍主义的取向,不因特殊的个人特征而给予不同的对待; 对生活采取分析的态度; 倾向于更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等。

现代人的特征是由现代制度和现代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人们在现代制度和现代组织中的经历,会有助于形成现代人的特征。由于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和程度不同,人的现代性也会有相对的差别。

(7)全球化

①全球化的矛盾

对全球化影响的探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全球化下的不平等与不平衡

第一,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的趋势,反而在继续扩大。在目前全球政治、经济和技术的现有格局中,那些发展中国家

依然处于附属或者依附的地位。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许是‘个机会,但更是一个挑战。

第二,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和不平衡,不仅发生在国家和民族之间,而且发生在国家内部,不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内部,而且发生在发达国家内部。

b. 全球化下的民族国家

在全球化过程中,人员、资本、信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全球问题大量出现,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解国家化”理沦。其认为,经济全球化通过跨国网络实现着经济的“解国家化”,在这种没有疆界的经济中,国家政府不过是全球经济的传动带,或者沦落为夹在不断强大的本土、地区以及全球治理机制之间的中介制度。

主张变革理论的学者指出,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代世界和世界秩序。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受到严峻挑战,全球化正在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