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1930年12月2日胡佛在第二个国情咨文中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1931年12月8日,胡佛在第三个国情咨文中说:“联邦政府应最少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可见胡佛政府()

A . A.始终坚持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 . B.坚持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经济政策
C . C.一定程度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D . D.坚持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调节政策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先秦时期,儒家试图通过改良传统和缓和矛盾来促成统治稳定;墨家试图通过维持道义和安定民生来造就天下大同。下列材料属于儒家观点的是() A.“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B.“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 C.“朝廷有礼,上下相亲;民悦其爱者,弗可敌也”。 D.“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说:“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因为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列宁的“思想”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作出了明确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这里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主要是指() A.国企优胜劣汰,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适当牺牲私营企业,以保证国企利益。 D.让市场决定,私企逐渐取代国企。 “19世纪中期,英国凭借其先进的科技、股份制公司制度、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强盛的海军,建立了一个以英伦三岛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这实际上说明了英国() A.成为了“世界工厂”。 B.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C.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D.最先完成了科技革命。 1930年12月2日胡佛在第二个国情咨文中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1931年12月8日,胡佛在第三个国情咨文中说:“联邦政府应最少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可见胡佛政府()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