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2003(附参考答案)年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北京大学2003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一、 判断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答题纸上写出答案
1. 和基础研究不同,应用科学并不关心如何描述和解释现象。( )
2. 处于前范式阶段的科学是指虽然在研究的内容上达成一致,但在方法上并没有形成统
一。( )
3. 纵向追踪法的困难在于不能避免不同时代的环境对人的不同的影响。( )
4. 物理刺激的强度低于绝对阈限时,就不可能引起个体有意识的感知。( )
5. 颜色知觉拮抗说能解释负后效,但不能解释补色定律。( )
6. 光能转换发生在神经节细胞。( )
7. 前注意过程是前意识过程的基础。( )
8. Z理论认为员工预期自己的努力所达成的效绩能满足个人愿望时工作的动机最高。( )
9. 动物也具有“学习学习”的能力。( )
10. 动物的语言不具有意义性。( )
11. 白日梦是意识的异常变体。( )
12. 斯金纳反对使用“工具性”条件作用的概念。( )
13. 正强化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 )
14. 强化或惩罚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 )
15. 弗里德曼(J.L.Freedman)从社会认知的思想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信念的科学。( )
16. 多拉德和米勒等人提出的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挫折和侵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有挫折就必然有侵犯。( )
17. Krant 等人用“海关走私毒品”实验证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欺骗行为有较高的侦测能力。( )
18. 阿德勒认为人的个体人格发展的原始动力是人的权利意志。( )
19. 大多数心理学家用“去抑制”解释为什么饮酒使人变得好斗,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控制。( )
20. 卡尔史密斯(Carl Smith)发现忏悔能使一个人心理好受,从而增加个体的助人行为。( )
21. 在一个人做完一件无聊的工作之后,给他很少的报酬,会增加他对这项无聊工作的喜欢程度。( )
22. 在人际吸引中,“辐射效应”或“对比效应”的出现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有关,当两个人是朋友关系时,“辐射效应”才出现。( )
23. 对从众行为的研究表明,团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大,个体的从众行为也越多。( )
24. 洛克(Locke)对参与决策的研究发现,参与决策对工作满意感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生产率的影响。( )
25. 人们对事物分类时,往往是根据他们对这类事所形成的认知图式。( )
26. 有关自我展露的研究表明,在异性关系中,男性的自我展露水平比女性高。 ( )
27. 扎因斯(Zajonc)用他人的存在解释社会促进现象的产生。( )
28. 青少年犯罪中最主要的原因往往和学校教育联系在一起。( )
29. 消除偏见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因为受教育越多,人们的偏见就越少。( )
30. 偏见(Prejudice)倾向于指人的行为,歧视(discrimination)倾向于指人的态度。(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