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855新闻学与传播学综合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从相关传播学角度谈谈你对博客的认识。

【答案】“博客”也被称作网络日志、网志或部落,对应的英文术语是“B1og ”或“Weblog" ,指人时是“Blogger"o 英文“Blog ”是彼得·麦霍兹于1999年命名的,中文“博客”的冠名则是由博客中国的创始人方兴东于2002年完成的。“博客”具有指代物和人两种区别,指代物时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表达个人思想的、文章内容按照年月日时间倒序排列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 指代人时也可称作“博客作者”,是指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包括个人和团体。

从相关的传播学角度来看,博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博客是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信息的整合发布。

博客被一些人称为“草根记者”,因为他们从事类似记者的信息汇集、梳理、评价和向导工作,充当了信息中介服务的角色,但同时他们的身份相对简单,只是代表个人,因此这种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又具有鲜明的个人化色彩。

(2)博客是面向小群体的多对多互动传播。

博主们按照个人的欣赏标准和评价尺度,选择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帖子,推荐给他人,这种内容制作并非是盲目的,而是将小部分有相同趣味的群体视为目标读者。博客族是个不断扩充的庞大群体,群体中的每个人又有各自的读者群,构成一种规模宏大的多对多互动传播景象。(3)博客是非专职传播者从事的非制度化社会传播。

博客的起源,是有人发现一个有趣的网站,用电子邮件寄告亲朋好友,并告诉大家有趣的地方在那里。以后就发展成一个网站称之为博客,包含网站的连结与评判。博客不是媒介专业人士,也不按照传统大众传媒的职业规范操作,即使有的记者博客是专职传媒工作者出身,当他撰写网络日志的时候,也是以网上自由人的身份出现的。博客网站既不同于传统媒体及其网站,也不同于商业网站,它只是一个众博客集中发布信息的区域,博客们来去自由,不受制于工作章程,也不谋求经济报偿。博客网站的这种民间性,还表现在它们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被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它不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因而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得天独厚的出版自由。

2. 简述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答案】(1)德弗勒互动模式的基本内容

德福勒模式是在香农一韦弗的数学模式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传播过程模式,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的互动特

点。同时,这个模式还扩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德福勒模式适用范围较广,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2)德弗勒互动模式的不足

该模式没有超越从过程本身来说明传播过程的范畴。事物的运动过程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因素,还要受制于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德弗勒的模式中,惟一提到的外部影响因素是“噪音”,但是,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噪音”概念所能说明的。

3. 作为制度设计的“公共服务媒体”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案】进入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新时期,新闻媒介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所担负着的角色显得越来越重要。媒体天生具有公共关系和担当社会公共服务角色的职能。长期以来媒体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只是将媒体作为传播己往事实的新闻素材,履行单向传播的定位,而要想成为真正的“公共服务媒体”还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1)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公民的表达权,鼓励公民积极广泛地利用公共媒介表达自己的要求和声音。构建公共服务平台需要网络技术、数字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2)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以及媒体的自由监督、表达的功能。

(3)重视媒介赋权,要让公民认识到媒介的公共服务功能,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

(1)保持传媒的公共性、社会性,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

(5)媒体应重视民间的声音,注重民生性、广泛性。真正成为人民表达意愿、讨论社会事务的公共论坛、伸张权利的公器。

4. 受众的个人差异是影响媒介效果的重要因素。请选取一个传播学理论并以其为例阐述个人差异的影响。

【答案】受众的个人差异是影响媒介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传播学中的“知沟”理论就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1)在A.M. 松伯格为“知沟”假说绘制的模式图中,横轴表示时间推移,纵轴表示获得的信息和知识量的变化。其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问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2)蒂奇诺等人认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以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一一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②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一一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③社交范围的差异一一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④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一一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

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⑤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一一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在上述无论哪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5. 什么是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

【答案】“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是强调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环境的重大影响的三个概念。德国学者诺埃尔·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的高度普及为特征的现代化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多数传播媒介的报道内容存在着高度的划一性和类似性,容易在社会上造成“共鸣效果”。

(2)同类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这容易使它们的影响沉淀下来,产生“累积效果”。

(3)大众传播是一种跨阶层、跨群体的传播活动,其信息抵达范围十分广泛,因而具有普遍的影响,产生“遍在效果”O

这三个特点使大众传媒为公众营造出一个意见领袖,而人们由于惧怕社会孤立,会对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其结果,造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因此,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 传播媒介的类型

【答案】媒介,又称媒体,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传播媒介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内容,一般而言在介质和传播类型上分为两种。

(1)按传播介质分,可分为:体语、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多媒体媒介。

(2)按传播类型分,可分为:人际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数字多媒体传播媒介。

7. 请画出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模式并阐释其含义。

【答案】 图(略)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模式的目的是想以保有以前那些简单模式特点一一传播双方与外界事物有着密切联系的方式,来达到反映大众传播的复杂情况的效果。

(1)这个模式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①X 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

②A 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组织来承担。

③C 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他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 中依据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