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631语言学综合之现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音位变体

【答案】音位变体是指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又称音品。即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称为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音位变体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必然变体”; 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习惯变体”。

2. 通用汉字

【答案】通用汉字的范围比常用字大,它是指一个时期的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汉字信息处理所需要使用的汉字。现代汉语通用字则是指现代所需要使用的汉字,它不包括很生僻的、专门用于古汉语的用字,也不包括专业用字。

3. 义项

【答案】义项是指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它原是辞书中的术语,这里借用来表示相应的语义单位。有的词只有一个义项,有的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一个词几个义项,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别的义项不适用,因此它们存在一种互补关系。义项可以分为基本义和转义,前者是基本的、常用的义项; 后者是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

4. 双关

【答案】双关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其基本类型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又称谐声双关、字音双关,是指利用词语的同音、近音、音似的条件构成双关; 语义双关,又称意义双关、借义双关,是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表里两层意思。

二、简答题

5. “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唱着戏”、“台上摆着酒席”三个结构的语法意义相同吗? 请运用相关的理论方法加以分析。

【答案】(1)三句话语法意义一致

三句话语法结构的格式都相同,但语义特征不同。语法范畴中的语义特征指的是某一关键字

所特带有的特征意义,不同于词汇意义中的语义特征。

(2)用变换分析法对题干中的三个语法结构进行分析

①可以将“台上坐着主席团”变换为“主席团坐在台上”,而“台上唱着戏”这样变换不成立。将“台上唱着戏”变换为“台上正在唱戏”,而“台上坐着主席团”这样变换不成立。“台上摆着酒席”既可以变换为“酒席摆在台上”,又可以变成“台上正在摆酒席”。

②由此可以得出“动词+着”的不同的语法意义:

a. “坐”:表示静止状态的持续;

b. “唱”:表示动态的动作或行为;

c. “摆”:既可以表示静止状态持续又可以表示动态动作和行为。

6. 词语锤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为什么?

【答案】(1)词语锤炼:词语锤炼,古人称作“炼字”,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使语句的表达更加完美,不仅要求词语用得对,还要求词语用得好。

(2)词语锤炼的两方面

①意义的锤炼

对意义的锤炼要求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的提高,力求表达准确、妥帖,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谐,同时具有鲜明的表达色彩。

②声音的锤炼

在对词语声音方面的锤炼,要注意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力求韵脚和谐,讲求叠音自然,讲求双声叠韵配合,还要讲求摹声真切,谐音自然巧妙,读音上口(避免拗口)。语言音律美的取得有赖于语音因素的综合运用。

7. 下面的句子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②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

③走生路,生而出新; 走险路,险而出奇; 走难路,难而不俗。

④我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剧本,差不多都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挤时间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使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答案】①“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月项并举,都是动宾短语,这是排比“歌唱”一词又廿次出现,这是反复。

②句中的“山,→山”、“龙潭,→龙潭”、“溪,→溪”,这是顶真。

③句中的“生——生; 险——险; 难——难”,这是回环。

④句中的“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又有事理上的先后,这是层递。

8.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①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和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②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璨的水花,恰似撒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③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④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

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⑤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答案】①句是明喻,本体“人需要真理”和喻体“庄稼需要阳光”由喻词“像”连接起来。生动的用“庄稼与阳光“的关系,形象描绘了真理对于人的重要意义,通俗且深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②句是明喻。本体“水花”和喻体“珍珠”由喻词“似”连接起来。珍珠的光环赋予了船舷上平淡的水花晶莹剔透的美感,为普通的航船过程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③句是暗喻。通过暗喻喻词“是“将生命与树”相比,用“叶”“干”“果”与树木的联系,类比了理想、勤奋、毅力和成功在人生中的位置,将抽象道理形象化的同时也蕴含了诗意的美感。

④句用的是没有喻词的比喻。第一、二两分句是喻体,第三分句是本体。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并列句式,有突出本体、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这种比喻为引喻。

⑤句是明喻,出现了典型的喻词“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是连用的两个喻体。作者意在描写,把瀑布的奇景说成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进而又像“银箭直射而下”,是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9. 请说明汉语拼音中“y ”和“w ”的使用规律,并说明这两个字母的性质。

【答案】(1)使用y , w 的原则

①i 行零声母音节,i 如是韵头,一律把i 改写成Y ,如ya 、ye 、yao 、you 、yan 、yang 、yong ;i 如果是韵腹,在i 的前面加Y ,这只有三个音节:yi 、yin 、ying 。

②u 行零声母音节,u 如果是韵头,一律把u 改写成w ,如wa 、wo 、wai 、wei 、wan 、wen 、wang 、weng ;w 如是韵腹,在u 前面加w ,这只有一个音节wu 。

(2)y , w 的性质是作为隔音字母,使音节界限明确。

10.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句式选择上说说改文的好处。

①原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手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

改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