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69社会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互动

【答案】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 社会不平等

【答案】社会不平等是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社会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对范畴是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对范畴是稳定性小平等和暂时性不平等。

3.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

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4. 结构性流动

【答案】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5. 场域

【答案】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而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

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 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问的客观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一争。③场域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对场域的理解还必须坚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的对象可能是场域中的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行动者,但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必须将所关涉的一切事情都纳入研究之中,并且小能够保持一种静态的观点。这样,对场域的理解和把握既是关系论的,又是整体论的、结构论的,并且还是过程论的。

6. 总和生育率

,又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答案】总和生育率(TFR )

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般指15~49岁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总和生育率是度量妇女生育率的指标之一,是在度量分年龄组生育率基础上计算的妇女总体生育水平。它是衡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标准化指标。其计算方法为:总和生育率。式中,GFR 表示一般生育率,是度量妇女生育率的指标之一。一般生育率反映育龄妇女年平均生育水平。

7.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日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日在总人日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日比重上升、农村人日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8. 社会性别

【答案】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其含义包括: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 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 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9. 阶层性贫困

【答案】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10.心理还原论

【答案】心理还原论坚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人的心理或行为一一是一种更高层级的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用低层级事物(如原子、神经元、基因等)及其相关理论(如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来加以解释与说明。心理学还原论还可以分为本体论的还原论和方法论的还原论。

二、论述题

11.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案】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社会学主要通过这两条途径为实践服务。

(1)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①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②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③社会学在认识社会力一面的一个特点和优势是,它不仅定性地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且能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以量化的方面,进行定量的研究。

(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①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②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服务,为多方面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12.应用社会学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答案】社会政策的制定基本上要经历问题认定、力一案选择、政策形成的过程。

(1)社会问题认定。社会变迁导致社会问题与社会需要的出现,由问题上升为政策则取决于问题的严重性、问题涉及的人对决策中心的影响力、决策中心本身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等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是互相作用的,其作用的结果就是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

(2)政策方案的选择。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往往有多个途径。在社会政策制定中,我们需要准备多个方案,然后进行讨论和试行,通过评估和修改,提出各个方案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排序。

(3)社会政策的形成。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在多个政策方案中选择一个对社会最适用的方案,形成社会政策。在中国一般是国家出台一个社会政策,但是它可能是比较具有原则性的,各地在国家的社会政策出台之后,根据自己地区的情况进行一些调整和补充,形成地方性的社会政策。例如我国政府制定了国家低保政策,各个地区根据自己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贫穷人群的数量和贫穷问题的严重程度,再制定低保政策的实施细则以及低保金的发放数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