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7传播学理论之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法兰克福报和商报》

【答案】该报创办于1856年,为出版商列奥波特·宗内曼所有,最初主要报道当时颇受关注的商业活动和经济信息,50年代末,逐渐增加了政治方面的内容。由于该报同情工人运动,经常刊登工运消息,并且内容丰富、特色突出,因而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该报后来取代被恩格斯称为“德国的《泰晤士报》”和“德国第二大报”的《总汇报》和《科伦日报》的位置,成为国内有影响的大报,一直出版到1943年。

2. 英敛之

【答案】英敛之是中国近代著名报人、出版家。1898年前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开始评论国事,曾在澳门《知新报》上发表同情戊戊维新变法的文章。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该报以“开风气,糖民智,抱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之义,定报名为“大公”。《大公报》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名于时,深受读者爱重。1906年,《大公报》与《北洋日报》等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新闻团体一一“报馆俱乐部”,作为同行“研究报务、交换知识”的场所。辛亥革命胜利后,英敛之退隐北京香山,不问报事,潜心从事宗教、教育与慈善事业,后创办辅仁大学。

3. 《华盛顿邮报》

【答案】《华盛顿邮报》美国首都的主要报纸。1877年12月6日由赫金斯创办。1933年,迈耶提出了著名的办报原则:报纸的第一使命是说明真相,说明经过调查证实的全部真相。1946年先后购买了《华盛顿时代先驱报》、《新闻周刊》和几家电视台,成为新型传播集团。1971年,继《纽约时报》后揭露美国在越战中有关秘密情报,声名大振。1972年,报道“水门事件”,迫使总统尼克松辞职,并获得1973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享誉世界。1983年出全国版。该报是美国唯一可以在某些领域与《纽约时报》一争高低的报纸。该报的消息翔实,注重国会新闻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来源广,重大国际问题分析较有见地,文章犀利,并且有较高质量的漫画和连环画。

4. 印度联合新闻社

【答案】印度联合新闻社于1961年成立并开始发稿,是印度第二大通讯社。印度独立后,一

些报人不满印报托的垄断和它的亲国大党观点,准备建立与印报托竟争的另一通讯社,于是《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政治家报》、《印度教徒报》等大报发起并成立了印度联合新闻社。1976年印度联合新闻社被政府强行并入印报托,1978年4月又决定将其从中分离出来。国内新闻采用率高,但国际新闻方面,该社还不能与印报托抗衡。

5. 《铁嘴报》

【答案】《铁嘴报》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社会俱乐部的机关报,由修道院院长毛劳德·福适和记者尼古拉·邦维尔创办。该报秉承社会俱乐部的宗旨,宣传平均分配土地,限制过多财产,主张财产平均主义。社会俱乐部由第三等级的代表组成,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与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一脉相承。

6. 受众的“碎化”

【答案】受众的“碎化”是指资讯的获得不再执着于某个媒体的“全程依赖”,而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的环节上使用不同的媒体。碎片化与碎片化倾向伴随的是传播领域的分众化,但这并没有改变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碎片化之下的真正含义,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需求。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拥有的将是特征明确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受众碎片化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①受众碎化是降低媒介受众与广告主目标消费者之间的重合度的重要力量;

②受众碎化使消费需求变得丰富,从而有利于促进节目产量的增加;

③受众碎化是大势所趋,使数据库营销广受青睐,同时也使广告媒体策划变得更为重要; ④在政策的允许下,承载信息的渠道将需求各异的受众分割成一个个专门市场。

7. 《新莱茵报》

【答案】《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1848年6月1日创刊于德国科伦,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共出301期。该报由马克思主编,恩格斯等为编辑。《新莱茵报》十分重视新闻的时效性,遇到重大消息就以传单形式出号外,有时一天出两次报纸。每期报纸和附刊的末尾还辟有《最新消息》栏,简告开印前收到的最新消息。报纸发行方式大部分为订阅,也有一些零售。《新莱茵报》是适应德国革命的需要创办的。它始终不渝地宣传《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所规定的革命纲领和路线:对内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对外推进反对沙皇俄国的战争。该报实际上是“共产主义同盟”的机关报。

二、简答题

8. 评析英国封建时期的印刷行业特许独占制度。

【答案】特许独占制度是一种以集权主义的理念来统辖、控制新闻传播事业,持续时间最久、效果最为成功的一种控制方法,其影响遍及全球。

(1)印刷出版特许独占制度这种集权主义控制方法的核心原则有两个:

①认为在王国境内,所有的印刷出版权力完全归属王室,不经国王特许,谁也无权从事印刷出版事业。

②为了王国的目标和子民的幸福,国王和皇室必须对境内所有的出版印刷事业实行资源独占,把关乎国计民生大事的新闻出版事业大权交付给那些“堪当重任”的官力一委任的印刷商手中。

(2)统治者们把官方印刷商们的经济利益和皇家的政治利益用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利用更加精通印刷行业、为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战的爪牙们的力量来高效地镇压反对派的印刷活动。显然,这种把特许印刷商们的经济利益巧妙地与皇室的政治利益结合起来的方法是极为高明、非常有效的。

(3)都铎王朝的特许独占印刷管理制度确实是一种高效有序的管理方法,它既避免了王室专制的恶名,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达到了控制言论传播的目的,形成了一套不是官方传播体系但却胜似官方传播体系,能够为王权所信赖倚靠的外围力量。这种力量再辅以国家的行政(发放特许权)、司法(皇家出版法庭)权力的支持,就基本上能够对王国内的各种社会信息传播活动实施有效地控制了。

9. 简述巴黎公社时期革命报纸的特点,巴黎公社在新闻领域最重要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答案】(1)巴黎公社时期(1871)革命报刊的特点

巴黎公社时期,巴黎约有近40种支持公社的报纸,这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出版的第一批革命报纸,是公社事业另外一条重要战线。它们阐述公社的目标和任务,公布公社的各项法令和决议,向人民解释法令、决议的内容和意义,揭露资产阶级政府投降卖国的真面目,及时反映劳动人民的呼声,与读者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为捍卫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的经验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宝贵财富。在这些报纸中最重要的有:

①《法兰西共和国公报》。简称《公报》,是巴黎公社期间最重要的报纸。原是梯也尔政府的机关报,1871年3月18日被国民自卫军接管,3月20日改为巴黎公社的机关报。自3月20日到5月24日共出版66期。该报除发布公社的重要宣言、法令、决议和指示外,还澄清事实真相,戳穿敌人的谎言。但该报印刷发行业务掌握在私人手里,文风刻板,不太关心群众利益,出报时间晚,价格太贵,所以销量只有3000份。

②《杜歇老爹报》。公社时期影响最广、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重视并大量刊登读者来信,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语言浅近,通俗易懂,很受欢迎,但是缺乏深度。

③《社会革命报》。很有影响的蒲鲁东派报纸,自3月31日至5月7日共出48期。该报以大量篇幅报道国民自卫军的英雄业绩,其最大特点是更多地讨论一些革命问题。如工人阶级和妇女在革命中的作用,改造所有制等问题。“无产者论坛”专栏为开展讨论提供了场所。

④《人民觉醒报》。在新雅各宾派报纸中最有影响。详细报道公社委员会会议情况,经常发表论述公社各项政策的专论。态度坚决,反对和凡尔赛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