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艺术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艺术鉴赏

【答案】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2. 隐含的读者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伊瑟尔认为:隐含的读者“既体现了本文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隐含的读者”不是真实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的潜在考虑,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概念,“隐含的读者”的本质牢固地存在于文章的结构之中; 它是一种结构,决不能将其与任何真实读者等同起来。

3. 阿尔都塞

【答案】阿尔都塞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者。他将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 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一步提出了多兀决定辩证法,或者结构的辩证法。

4. 主观精神说

【答案】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艺术的本质特征。

5. 阎立本

【答案】阎立本,唐代著名画家,长于绘画、工艺、建筑,尤其擅长于肖像画与历史人物画。他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着,笔触较顾恺之细致,人物神态刻画细致,被誉为“神品”。阎立本长于刻画人物神貌,且擅长政治题材,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等。其中,《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画中李世民威严而平和,端坐在宫女抬着的步辇之上,另有几位宫女为太宗撑伞、张扇。画面左边站立三人:红衣虬髯者为宫中的礼宾官员,其后身着藏服者为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着白袍者为内官。阎立本不仅再现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更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气质和仪态。

6. 自然主义

【答案】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文艺创作思潮。自然主义以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其本质在于表面地描绘现实的个别现象,轻视艺术的概括,拒绝对所描绘的事物作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和美学的评价。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

7. 艺术

【答案】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活动。作为一种生产,艺术是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其特有的目的。

8. 游戏说

【答案】游戏说,又称“席勒——斯宾塞理论”,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一时。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游戏就是过剩经历的发泄。斯宾塞进一步发挥了席勒的理论,认为游戏与审美的共同特征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去。游戏与艺术虽然有共同的特征,但是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未能科学、全面地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其把“游戏”看做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因此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未能揭示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二、简答题

9. 简述“模仿说”理论。

【答案】(1)“模仿说”理论的产生

“模仿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占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2)“模仿说”理论的内容

“模仿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冲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十多德是“模仿说”的重要代表。亚里士多德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因此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是真实的,而且是更高的真实。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的模仿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艺术表现的事物比生活中原来的事物更理想、更美。这对后来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特别是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

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莱奥纳尔多、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沦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3)“模仿说”理论的缺陷

①“模仿说”的欠缺在于没有解释清楚模仿为什么必然导致艺术的发生。对于史前艺术来说,模仿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动机或者根本日的。

②把模仿归结为人的本性,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

③模仿说只强调机械地描摹自然生活,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性因素置之一边,这就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

10.音乐小能再现现实世界的物质形式,而长于抒情,那么音乐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案】音乐表达感情的方式特点主要有:

(1)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

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仅仅是表现出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欲望等情感性的东西。即音乐只表达情感而不去揭示这种情感所赖以产生的那些依据。这就是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

(2)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

①音乐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

音乐中表现的情感,因为是从作为生活依据的具体情景事件中提升出来的,它就不再是具体的感受,而更加具有概括性和一般性。也可以说,音乐中表现的某种情感不是个别的、特定的,而是这种情感本身。例如表现战争胜利的欢乐,就不只是某一次战争胜利的欢乐,而是比较抽象的、宽泛的,它可以代表一般胜利的欢快情绪。

②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直接的

音乐中如果要表现对于具体对象的爱或憎,对于具体情景的感受或具体历史事件所怀有的情感意愿等等,只有同其他某些艺术类型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例如在歌曲中,所表达的感情就比较具体化了。但是之所以形成这种效果,是由于歌词对于作为内容的情景、事件等所做的确定性的描述,而歌词是属于文学范畴的。再如音乐在戏剧、电影中的使用,也使音乐表达的感情同场面人物和情节密切联系起来,而变得具体化。

(3)音乐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

音乐的听众往往把乐曲中的感情当做自己的感情来体验,仿佛乐曲转移到了自己心中,成为自己的“心声”。这种情感体验带有更为直接的、个人的性质。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特点,与音乐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