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题
1. 成舍我
【答案】成舍我是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在上海《国民日报》仟校对、助理编辑。在北京《益世报》任编辑、总编辑。1924年起,他先后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形成著名的“世界”报系,还创办了《民生报》、《立报》等报纸,最终创下资产达数亿美兀的成氏“新闻帝国”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报人之一。成舍我的报业生涯虽然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闻事业起步未久的阶段,但他在许多方面吸收了西方的办报经验,其报业经营主张和新闻思想与现代传播理论不谋而合。尽管成舍我办报也有局限和过失之处,但其办报经验不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繁荣中国新闻报刊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晋绥日报》
【答案】《晋绥日报》的前身是1940年9月成立的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1942年8月后改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1946年7月1日改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终刊。该报重视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揭露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1947年曾开展反“客里空”运动,公开揭露和检讨本报不真实的新闻以及右倾错误。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兴县察家崖接见报社编辑人员,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阐述报纸与新闻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报纸风格。
3. 《劳动界》
【答案】《劳动界》是中国第一批工人报刊之一,是由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8月15日创办的周刊。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它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还以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为榜样,鼓动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受压迫地位斗争。它报道国际国内工人运动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自己阶级的信息,促进工人的觉醒。1921年1月,被军阀政府以“煽惑劳动,主张过激”的罪名查禁。它的出版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和下人运动结合,是先进知识分子从事下人运动的良好开端。
4. 《中华工商时报》
【答案】《中华工商时报》是1989年10月创刊的一份不同于其他报纸的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完全走市场化的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令人耳目一新的版式、视角独特的文章、丰富开阔的视野使其一面世就获得了极大赞誉,引起中国政经界和企业界的关注,至年底时己经实现盈利5万元。坚持“民味、商味、海味”的特色,它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并波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成为他们观察中国内地经济问题的一个参照物。《中华工商时报》在短短几年内培养了大批经济报道和经营管理人才,其中很多成为中国后来市场化经济媒体的掌舵者。
5. 戈公振
【答案】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1912年在江苏《东台日报》任图画编辑。1915年进入《时报》,在此工作近15年。他在致力于报业改革的同时,从事新闻教育与研究,发起组织上海报学社。1925年,受聘在上海国民大学讲授《中国报学史》,并兼任该系系主任。1927年,戈公振将在国民大学的讲稿整理成《中国报学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1927年初,他赴英、法、德、意、瑞士、美、日等国考察新闻事业。1928年底回国,任《申报》总经理助理兼《申报星期圆刊》主编,1931年任《申报》总管理处设计处主任。“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学习马列著作。1932年以记者身份随国际联盟调查团赴东北地区调查日本侵略中国真相,后又随调查团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举办的日本侵略中国的特别大会。1933年以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身份赴莫斯科采访,写了不少通讯,后汇集为《从东北到庶联》一书。1935年8月,应邹韬奋、胡愈之的邀请,回国参与筹办((生活日报》,同年10月22日在上海病逝。
6. 辕门抄
【答案】辕门抄是清朝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无报头,不定期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上谕部分比例较小,主要是人事任免之类; 江藩牌示部分主要是省内各级官吏的差委任兔,官场消息部分比较复杂。辕门抄旨在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在近代新闻事业传入初期,不少报刊都辟有摘录辕门抄的栏目,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简答题
7. 兴中会报刊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兴中会成立之初,并不重视报纸宣传,也没有自己专设的机关报,但当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屡遭挫折,一些兴中会会员在《清议报》宣传的影响下纷纷退会转入保皇会后,孙中山认识到报刊宣传的作用,并下决心拿起报刊这一武器。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中国日报》。它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有:
(1)《中国日报》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报纸每日出大小两张,大张为正张,专载新闻和评论,小张只载货价和船期。版面受日本报纸的影响,均分为6横栏,以便阅读。《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 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 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该报1903年曾与保皇派广州《岭南报》笔战,后又与香港保皇派的《商报》论战。
中国日报馆还出版《中国旬报》,主要刊登译稿、长篇论说和讴歌革命的文艺作品,包括广东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戏曲等文艺作品,内容以讽刺昏庸腐朽的清朝官吏为主。《中国旬报》停刊后,有关内容移入日报,改名《鼓吹录》,成为中国报纸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2)为革命党人的革命运动提供活动据点
该报由孙中山定名,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意。选择香港作为办报基地,是考虑到香港靠近华南武装起义地区,又为清廷势力所不及。
《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都是在该报馆内进行的。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后被多家革命派报馆所继承。
8. 如何理解“三贴近”原则?
【答案】2003年1月8日,主管新闻文化工作的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代表座谈时,首次提出了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1)从理论源头上看,“三贴近”与十六大上确立起来的新执政理念一脉相承。与过去从新闻工作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提法不同,这次对“深入一线基层”的强调标志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开始成为中国传媒改革的指导性思想。
(2)2003年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上,李长春发表了题为《从“三贴近”人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署名文章。文中指出:“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就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正确导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人民之福。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3)在“三贴近”的基础上,新闻界还逐步明确“三深入”(深入实际,深人生活,深入群众),“三创新”(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作为实现“三贴近”原则的基础、手段和目的。实践证明,新闻工作者只有到实际的工作、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去,才能真正提炼和总结出人民群众所创造出的优秀民族文化,才能真正了解和体会群众的困难、呼声和要求,才能真正与他们同思同虑,同甘共苦。因此,“二贴近”也是新闻工作者学习和实践“二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成为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指导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