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807环境学之环境化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半数有效剂量(浓度)

【答案】半数有效剂量(浓度)是指毒物引起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浓度)。数值越小,受试物质的毒性越高,反之,则毒性越低。半数有效剂量或半数有效浓度,若以死亡率作为毒作用的观察指标,

则称为半数致死剂量

或半数致死浓度

2. 分配系数【答案】分配系数是指在土壤一水体系中,土壤对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的吸着主要是溶质的分配过程(溶解),即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

3. 光化学烟雾【答案】光化学烟雾是指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大气温度较低,而且有强的阳光照射,多发生在阳光强烈的夏秋季节。

4. 生物放大

【答案】生物放大是指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噬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程度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生物放大的结果,可使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内这种元素或物质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

二、简答题

5. 请简述对流层中光化学氧化剂

【答案】对流层中光化学氧化剂

(1)对流层中的天然来源

①由平流层输入;

②光化学反应产生

的主要来源?

的主要来源如下:自然界的光化学过程是的重要来源

,由CO 产生的光化学机制为

(2)的人为源

源自交通运输、石油化学工业及燃煤电厂。

6. 列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别。

【答案】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1)非腐殖物质

组成有机体的各种有机物,如蛋白质、糖、树脂、有机酸等。

(2)腐殖质的特殊有机物

不属于有机化学中的任何一类,包括腐殖酸、富里酸和腐黑物等。其中腐殖酸是指可溶于稀碱液但不溶于酸的部分;富里酸是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的部分;腐黑物是指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

7. 植物耐受重金属毒害的机制。

【答案】植物耐受金属毒害的机制是:

(1)植物耐金属毒害的机制复杂多样,包括细胞壁钝化、跨膜运输减少、主动外排、区域化分布、螯合、合成逆境蛋白、产生乙烯等。

(2)其中最主要、最普遍的机制是通过诱导金属配体的合成,形成金属配体复合物,并在器官、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呈区域化分布。植物体内存在多种金属配体,主要包括有机酸(草酸、组氨酸、苹果酸、柠檬酸等)、氨基酸、植物螯合肽(

富半胱氨酸的寡肽)和植物金属硫蛋白

(3)金属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结合后,细胞内的金属即以非活性态存在,或形成金属配位复合体转运到叶泡中,降低原生质体中游离态金属的浓度,它们参与植物对金属的吸收、运输、积累和解毒过程。

是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非蛋白形态的

三、论述题

8. 阐述绿色工程的12条原理。

【答案】绿色工程着眼于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达到提高可持续能力的目的。绿色工程也有12条原理,这些原理给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提供了一个以人类健康和环境友好为目标,参与设计新材料、产品、生产过程和系统可遵循的框架。基于这12条原理进行设计实际上已考虑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而非仅限于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的基线要求。

绿色工程的12条原理如下:

(1)设计者要努力奋斗以保证所有物质材料的输入和输出尽可能都是本质上无害的;

(2)预防产生废弃物比其生成后再去处理或清除更好;

(3)设计分离和纯化操作时要尽量减少能耗和材料的使用:

(4)设计产品、过程和系统要尽量增大物质、能源、空间和时间的效率;

(5)产品、过程和系统应是“牵引产生的”,而不是靠“多投入”能量和材料;

(6)在制定设计有关再循环、回用或效益计划等方面的选择时,须将埋置熵和复杂性看成投资;

(7)指标的耐久性,不是永远性,应是一个设计目标;

(8)关于不必要的性能或生产力解决的设计;

(9)在多组分产品中应尽量减少材料的多样性,以利于拆卸和保值;

(10)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设计,必须包括可利用能源和物流的一体化和相互连接性;

(11)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一个“商业生命后”的作业;

(12)材料的能量输入应是可再生性的,而不是耗尽废弃的。

9. 描述环境化学的特征。【答案】环境化学的定义和特征如下:

(1)环境化学的定义

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2)环境化学的特征

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与基础化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同,环境化学所研究的环境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的开放性体系,变量多、条件较复杂,许多化学原理和方法则不易直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