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01西方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有何影响?
【答案】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 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
(1)IS 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如图所示,在LM 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 曲线越平坦,LM 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 曲线越陡峭,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图IS 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LM 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如图所示,当IS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LM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图 LM 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 分析研究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有什么意义?
【答案】分析研究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主要是为了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1)在分析财政政策效果时,例如分析一项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时,如果
,或利率每上升一定幅增加一笔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上升很多(在LM 曲线比较陡峭时就会是这样)
,则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很多(在IS 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
就大,从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较小,反之亦然。可见,通过分析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 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如投资对利率较敏感,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从而支出乘数较大,而边际税率较小也会使支出乘数
,以及使LM 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如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较为敏较大)
,都是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的因素。 感)
(2)在分析货币政策效果时,例如分析一项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时,如果
,或利率下降一定幅度会使增加一笔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很多(在LM 曲线陡峭时就会是这样)
,则货币政策效果就会很明显,反之私人部门投资增加很多(在IS 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
亦然。可见,通过分析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以及‘已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 曲线斜率较小以及使LM 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都是使货币政策效果较大的因素。
二、计算题
3. 在上题中,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1)增加政府购买; (2)减少税收; (3)以同一数额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答案】原来均衡收入为1000,现在需要达到1200,则缺口为:△y=200。
(1)增加政府购买:
(2)减少税收:
(3)由题意有:
解得:
4. 如果2011-2014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分别为400, 440, 462, 462,求:
(1)计算2012年、2013年、2014年的通货膨胀率。
(2)假定一组工人签了从2013年开始为期2年的合同。其工资增长率为△W/W=0.1。在现有的CPI 水平下,其实际工资如何变化?
。 。 。 即同时增加政府购买200和税收200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3)假定工资率依据下面公式计算:△W/W=0.05+0.5△CPI/CPI,其实际工资又如何变化? 如果△W/W=△CPI/CPI,其实际工资又如何变化?
【答案】(1)如果以CPI 来衡量通货膨胀率π,则某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2012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2013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22014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10%的速度增加,那么,
2013年,由于
2014年,由于,实际工资上升5%; ,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同比例增长。 (2)实际工资等于名义工资减去通货膨胀率。因此,如果可△W/W=0.1,即名义工资每年以
(3)按照所给条件计算2012年、2013年、2014年各年的名义工资增长率分别为:
比较各年的通货膨胀率
:
2.5%,2014年增加了5%。 如果
,即名义工资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那么实际工资就维持原水平。 。可知,实际工资在2013年增加了
三、论述题
5. 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这一概念最先在芬·基德兰德(F.E.Kydland )与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答案】“时间不一致性’
(E.C.Prescott )于1977年合写的《宁要单一规则,不要相机抉择:最优计划的不一致性》一文中提出。简单地说就是,决策者(政府)开始实施一项最优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下一阶段会出现使决策者改变计划的动机,即今天的决策不再适合明天了,这就出现了时间的不一致性。特别地,有时决策者能够通过前后小一致把事情做得更好。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指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并不是一个针对自然的博弈,而是一个多方理性当事人参与的动态博弈。其中公众是具有理性预期的最优化者,同样,政府也是一个有目标和偏好的最优化者。于是,在; 时间,政府出台一个最优政策并被公众相信,在t+n期重新最优化时,政府会发现背弃原来的承诺或在原先宣布的政策上动点手脚对政府更有利。于是事先和事后的最优化之间存在了不一致,即动态时间不一致。由此,政府干预经济的相机抉择的政策由于时间不一致的存在而在实施过程中不一定会导致社会目标函数最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