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821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之西方音乐史简编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D. 斯卡拉第

【答案】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和古钢琴家,A. 斯卡拉第之子。当时最重要的羽管键琴作曲家,作有单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近600首,大多用二段式结构,主题风格多样,织体处理灵活。独创炫技性演奏手法如大幅度跳跃、双手交叉、快速平行三六度、刮奏、长颤音等。他的创作直接影响了维也纳古典奏鸣曲。

2. 电子音乐

【答案】电子音乐指作曲家利用电子设备发声或用电子手段处理音响而制作的音乐。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音乐、合成器音乐和不! 一算机音乐。

具体音乐,指用录音技术将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作为素材录制下来,进行剪辑和复合处理后,形成音乐。法国工程师舍费尔是具体音乐的先锋者,代表作《铁路练习曲》是作曲家在巴黎火车站录制的列车奔驰声加工形成。

60年代,电子音响合成器出现,在此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有布克拉和苏博特尼克,苏博特尼克用“布克拉”合成器写作了合成器音乐《月亮里的银苹果》。

计算机音乐,通过输入指令进行编程来完成作曲全过程,无限扩展了音乐创作的潜能,计算机不仅能生成音响,还能精确地组织和变化各参数,并简化音乐制作过程,是迄今为止最灵活的作曲下具。

3. 勃拉姆斯

【答案】浪漫主义德国作曲家。追随古典传统,坚持写作无标题的纯器乐音乐,主要创作成

就体现于4部交响曲和24首室内乐作品,风格含蓄内省。还写有大量艺术歌曲、合唱曲和钢琴曲。

4. 柴可夫斯基

【答案】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创作丰沛,涉及交响乐、戏剧音乐、标题音乐、室内乐、独奏和独唱音乐各领域,将俄罗斯民族素材与西方专业作曲技巧完美地结合。代表作有6部交响曲(如《第六交响曲“悲怆”》, 11部歌剧(如《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3部芭蕾舞剧(如《天鹅湖》)、标题序曲(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5. 《新音乐杂志》

【答案】1834年,作曲家舒曼与维克等人共同创办的音乐评论杂志。杂志对当时德国社会音

乐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热情赞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才华,推荐肖邦和勃拉姆斯等新人。舒曼在评论文章中常用“佛洛列斯坦”和“埃塞比乌斯”两个笔名,代表不同的性格,撰写各种不同观点的评论文童。

6. 十二音体系

【答案】20世纪组织音高的一种全新体系。在创作时,作曲家将一个八度内的12个半音排成一定的次序,称为“音列”,作为乐曲的旋律与和弦的基础。音列可以有4种基本形态:原型、逆行、倒影和逆行倒影,这4种音列形态可以转移到任何音高上,可集中或分散在一个声部或各个声部上使用。该体系形成于1921年,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及其弟子贝尔格和韦伯恩对“十二音体系”的付诸实践有很大贡献。

7. 贝里尼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歌剧代表作为《梦游女》《诺尔玛》和《清教徒》,以写作气息悠长的抒情旋律而著称,受到肖邦等作曲家的推崇。

8. 抒情歌剧

【答案】19世纪法国歌剧种类。规模介于大歌剧与轻歌剧之间,常采用浪漫主义文学题材写作,讲求真挚情感代表作有托马斯的《迷娘》、古诺的《浮士德》和圣桑的《参孙与达丽拉》。

二、简答题

9. 14世纪“新艺术”音乐。

【答案】14世纪在法国兴起的新的音乐倾向被称为“新艺术”,与13世纪的“古艺术”相对,这一术语现用来指代整个14世纪的欧洲音乐艺术。“新艺术”一词最早出现在1320年,是法国作曲家和诗人维特里所写论文的标题,在他的《新艺术》中,记录了当时欧洲音乐发展的最新成果:相对于有量音乐三等分的“完美节拍”,将音值分成相等两部分的二分法(不完美节拍)已经可以接受。

法国新艺术的音乐成就主要体现在等节奏经文歌。

法国新艺术音乐的代表人是诗人、作曲家和教士马肖。马肖的音乐作品涉及当时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有《圣母弥撒曲》1首、经文歌23首,世俗歌曲叙事歌、回旋歌和维勒莱共计115首,还有一些单声部的行吟歌曲等。马肖的23首经文歌,歌词内容以爱情为主,重视等节奏型的运用,23首经文歌中20首运用了等节奏型,还大量运用分解旋律。

《圣母弥撒曲》是马肖唯一存世的弥撒经文谱曲,乐曲由六个乐章构成,规模庞大,运用当时较为罕见的四声部织体写作,六乐章中的四个使用了等节奏型,并在固定声部有一首定旋律素歌作为统一全曲的“动机”,各乐章间还存在一些连接性的旋律。这是最早为常规弥撒写作的完整复调配乐之一,也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独立创作的弥撒曲之一。

马肖的单声部歌曲继承了法国北部游吟诗人的传统,复调维勒莱、回旋歌和叙事歌则明显地

表现出“新艺术”风格的倾向,如突出二等分节拍的地位、和声上大量使用三度和六度音响,独唱声部旋律更为精雕细琢等,他强调诗歌音乐应出于真挚情感,才能具有感染力。他对叙事歌与回旋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意大利新艺术时期的主要音乐成就体现在牧歌、巴拉塔和狩猎曲等世俗音乐形式中。

意大利新艺术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杰出的歌手、诗人、音乐理论家和演奏家兰迪尼。身为教会神职人员,兰迪尼留存下来的154首音乐作品却都是世俗音乐,除4首牧歌和1首狩猎歌外,其余全部是巴拉塔,包括90首二声部的和42首三声部的。二声部巴拉塔风格近似牧歌,三声部则象法国叙事歌一样,是为独唱和两个伴奏声部而作。兰迪尼的和声喜用三度和五度或三度和六度的音响效果,他还是“兰迪尼终止式”的创始人。

10.简述意大利牧歌的发展。

【答案】(1)兴起与发展:

牧歌(madrigal )大约产生在1530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多声部世俗音乐体裁。它最初只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娱乐而作,歌词的文学性很高,内容常常描写爱情或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演形式一般为三四个声部的合唱,表演范围局限在小场合,如家庭聚会等。

16世纪下半叶,牧歌创作进入繁荣时期,它在玛林秋、杰苏阿尔多等人的手中渐趋成熟,17世纪初在蒙特威尔第的影响下发展到顶峰,成为教堂音乐之外最重要的音乐体载。它常以世俗爱情、讽刺寓言为内容,表现手法丰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复调对位形式转为主调音乐形式,合唱通常为五六个声部,有时还会加入独唱; 牧歌发展到后期时运用了戏剧的手法,这使得当时的音乐渐渐接近人文主义者理想的古希腊式音乐。之后,意大利牧歌又在英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1520~1550年。这个时期的牧歌性质与弗罗托拉相似,采用自由创作手法,以主调音乐为主,多作四声部和弦式处理。代表作曲家有维拉尔特(Adriaan Willaert,约1490~1562)、韦尔德洛(P.Verdelot ,约1470~1552)和阿卡代尔特(J.Arcadelt ,约1505~1568)等。

中期:1550~1580年。该时期的牧歌着重于诗文感性的内容,对每个重要的字都加以强调,较多使用半音法,作曲手法以对位为主,大都是五声部的配置。代表作曲家有罗勒(Cipfiano de Rore , 1515/16~1565)、蒙特(Philippe de Monte,约1521~1603)等。

晚期:1580~1620年。该时期的牧歌发展到高度精致的形式,而且回到和弦式的主调音乐风格,出现了单声部独唱形式,半音法广泛使用,音乐的表现具戏剧化,五声部至六声部作品运用广泛。

1553~1599)代表作曲家有:马伦齐奥(Luca Marenzio ,、杰苏阿尔多(C.Gesualdo ,约1560~1613)

和蒙特威尔第(C.Monteverdi ,1567~1643)等。

11.简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

【答案】(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