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925美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直觉说
【答案】“直觉说”也称“表现说”,审美心理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20世纪初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核心观点是: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这一学说的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但他强调形象思维在审美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2.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3. 技艺
【答案】技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富于技巧性的武艺、工艺或艺术等; 二是指从事某一技术工种的人。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制作一种,分别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智慧、实践智慧和技艺。其中制作的地位很是耐人寻味,它不仅是一种与理论和实践并列的人类活动,更是一种隐秘的思维图式,即亚里十多德在探讨存在、知识、实践、德性等问题时,总是以技艺作为比附和参照。这样一种“技艺”之喻,既给古希腊思想家探讨问题带来了方便和进展,同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二、简答题
4. 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
【答案】(1)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
(2)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感受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3)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4)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5. 简述悲剧和悲剧精神。
【答案】(1)悲剧主要是指亚里十多德在《诗学》中对于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悲剧精神是指,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和思想六个成分,在这六个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怜悯、恐惧、怨怒、哀伤等否定性情感被观众以精神力量加以疏导、宣泄、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他们转化为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这就是悲剧精神,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悲剧精神的体现主要有严肃的情调,崇高的境界和英雄的气概。
6. 简答荒诞的文化内涵。
【答案】荒诞作为一种审美经验形态,比起丑来,向人们的存在的否定性方面做了更大的精进和探索,更为深入。荒诞是西方近代以来文化环境的产物,他的意蕴也主要是西方现代文化的意蕴,完全是现代西方审美活动发展的产物。理性、信仰和人的失落,现代文化和古典文化断裂,荒诞出现了,可以概括为人的存在失去了意义。荒诞最突出的品格是反叛,包括返回自然和返回自我两种方式。前者拒绝社会,嘲笑现实,后者深入内心,嘲笑人类理性的虚伪和优雅崇高的艺术追求。
7. 简述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异同
【答案】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异同表现在:
(1)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相同之处
形式美的形成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其中包含着具体的社会内容的,经过长期重复、仿制,使原有的具体社会内容逐渐泛化成为某种观念内容,而美的外在形式即由此长期的过程,演变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成为独立审美的对象。
(2)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不同之处
①美的形式和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不同
美的形式所体现的是它所表现的那种事物本身的美的内容,是确定的、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并且美的形式与其内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不可分离的; 而形式美则不然,形式美所体现的是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内容,它与美的形式所要表现的那种事物美的内容是相脱离的,而单独呈现出形式所蕴有的朦胧、宽泛的意味。
②美的形式和形式美的存在方式不同
美的形式是美的有机统一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的感性外观形态,而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 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8. 简述丑的历史。
【答案】(1)在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时期,是没有美丑之分的。
(2)美和丑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古代社会已经分的很清楚了。凡是形式上和谐、一致的,看上去令人愉悦的东西就是美的(实际上是优美),凡是形式上零乱、不和谐的,看上去让人不舒服的东西就是丑的。而且,美的东西和“善”相联系,丑的东西和恶相联系。
(3)在很长的时期内,中国大约在隋唐之前,西方大约在十八世纪浪漫主义之前,人们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人们提倡和追求的都是美——优美,而丑却被抑制了。丑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人们给了它一个位置,就是作为美的衬托而存在。
(4)随着实践的加深加广,人生境界的扩大,审美主体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人们可以正视丑、面对丑,并且能够欣赏丑。现代派兴起后,丑就堂而皇之地被表现了。
9. 简述沉郁的文化内涵。
【答案】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甫,“沉郁顿挫”是他诗的特色。“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这种沉郁的审美形态,当然不仅见于杜诗。我们从唐诗宋词中可以发现很多种这样的沉郁的意象世界。
三、论述题
10.论述“心理距离说”。
【答案】(1)布洛“心理距离说”
①“心理距离说”的提出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1912年发表了《“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论文,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其观点虽是唯心主义,但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却为人共知,是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②布洛“心理距离说”的具体观点
a. 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是“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也就成了一种审美原则”。
b. 心理距离:第一,第二,“距离”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小仅要求客观事物与人本身分离开来,而且要求客体与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分离开来。“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目的的,即人从外界事物中的功利目的、实际用途超脱出来,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
c. 地位:“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距离间隔是美与美感成立的根源。
③距离的实质距离是指脱离现实、脱离功利、客观地看特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了这种心理状态,才能悠然自得地欣赏。这样才有了审美态度。
④距离的作用
布洛认为距离有否定方面(也叫消极的方面)和肯定方面(也叫积极的方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