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市培养单位心理研究所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有一个小孩在家一直不肯好好吃饭,每次吃饭都要爸爸妈妈哄上半天。有一天爸爸妈妈刚做好饭就因有事出去了,回家后发现孩子不但已好好地吃了饭,而且还把碗洗了。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这个现象可以用儿童的依恋行为来解释。

(1)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A 型(约占20%)为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B 型(约占70%)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C 型(约占10%)为反抗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2)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婴儿发出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产生和发展对母亲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因此,题目中所讲述的孩子虽然年龄上已经渡过了依恋期,但是心理上可能还存在一些依恋行为,影响了社会化的过程。

另外还可以用条件反射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进食行为可能形成了一些联结。如果要消除这些不需要的联结,需要寻找行为的根源,消除强化。

2. 现在有的父母让很小的孩子参加许多学习班(比如:书法、舞蹈、乐器等),请你根据格赛尔的“成熟一学习”说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

【答案】(1)格赛尔的“成熟一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是一个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是由机体成熟所决定的。格赛尔的理论核心是“成熟一学习”说,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他曾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选取了一对双生子T 和C 参加实验,他安排T 从出生后的第48周起每曰进行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

此期间C 不做爬梯训练,从53周起C 开始爬梯训练,每日10分钟。结果发现C 只接受了2周的训练,在爬梯的各种动作指标上就达到了T 的水平。他由此得出结论,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2)对学习班的评价

为了发展早期儿童的动作,鼓励和实行有计划的动作训练是很重要的。但是也要注意,训练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动作发展还决定于个体生长发育的情况。在个体还没有成熟或准备不好的时候,就去对他进行各种训练会产生欲速则不达的效果。儿童的大量时间被这些训练占用,却得不到很好的效果,还给儿童增加了巨大的压力。根据儿童发展的特征,儿童在很小的时候进行各种游戏对儿童的智力和社会发展会带来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时间却被没有效果的学习班所侵占,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们应该遵从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临终心理有哪几个阶段?

【答案】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当人身患绝症,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心理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1)怀疑和否定期。“我不会死的! ”正是此时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表现出对医生的不满和怀疑,这种否定情绪可暂时免除其对死亡的忧郁感。

(2)忿恨期。一旦病人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时,烦躁不安、无端生气、攻击和敌意是此期突出的行为表现。此时,应耐心帮助病人,疏导其情绪。

(3)自责期。随着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承认,病人情绪反复,喜怒无常。喜欢回顾往事,责怪或追悔早年的错误,感到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希望看到子女完婚、孙子出世等。

(4)抑郁期。病人的感觉和反应迟钝,抑郁寡言,长吁短叹,对任何事物麻木不仁。这时若极力劝慰病人,往往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导致精神病发作。

(5)绝望期。病人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惧怕孤独但不愿吵闹,情绪趋于平和,甚至有些快感。多数人不愿死在异乡或医院里,希望回到家中与亲人厮守在一起。

4. 儿童的体格发展有哪些规律?

【答案】儿童生长发育包括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两个方面,广义的身体发育包括形态、生理和运动能力等多个方面。体格发育是指外部形态发育,可用人体测量指标来反映。

(1)体格发育的一般规律

①头尾规律: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儿童头部生长快于躯干和四肢。2个月的胎儿头长为身长的1/2, 出生时为身长的1/4, 而成人头长为身长的1/8。这种发育规律称之为头尾发展规律。

②近侧发展律:在婴儿期,儿童体格发育表现形式之一为躯干的生长先于四肢,四肢的近端生长先于远端,称之为近侧发展规律。

③向心律:在青春期,青少年身高发育遵循由足至小腿、大腿再到躯干的发育规律。

(2)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连续过程,儿童的生长发育时刻在进行着,但是在不同时期(年龄阶段),各器官组织生长快慢不同,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脑细胞的发育主要是在6岁以前,特别是3岁以前。6岁以后甚至一生,脑细胞仍在不断地发育成熟,只是其发育的速度减慢。出生后体重和身高有两个突增时期即婴儿期和青春期,其他时期仍有增加,只是速度较慢。

(3)各器官系统发育的不平衡性

各器官系统发育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为儿童期各个器官系统的发育不是以同一样的速度和同一情况进行。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在6岁以前发育最快,特别是3岁以前。生殖系统发育最晚,在青春发育期以前,生殖系统一直处于幼稚期。到了青春发育期,生殖系统开始加速发展,在短短的10年左右便发育成熟。个体的淋巴系统到12岁左右发育到人一生的最高峰,随后淋巴组织开始缩小,所以,在儿童12岁时可以触及其颌下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在8岁之前或20岁以后还能触及淋巴结则是一种异常情况。

(4)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

在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是不均衡的,有的时期快,有的时期慢。因此生长发育速度呈曲线呈波浪式。从胎儿到成人,全身大多数器官有两次生长突增的高峰,第一次在胎儿期,第二次在青春初期。

(5)个体的差异性

由于受机体内、外因素如遗传、环境、营养、教养、性别等的影响,可产生相当范围的个体差异。

5.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其小学入学适应有何特殊意义?

【答案】社会性是个体的内容与结果,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等心理特征,同时社会性又是人在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其小学入学适应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幼儿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自我定位,对自我的形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学习社会生活规则。

(2)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懂得基本生活规范,道德认知也逐步发展,这使得他们在入小学后能有能力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3)当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幼儿能建立起性别认同,表现出对男、女生交往的不同倾向,这也能够帮助他们很好地适应新的集体生活。

(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能更好的处理自己与老师、同伴的关系,学会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

(5)幼儿期社会性发展好坏,对其入学以后的学习、交往影响很大。如研宄表明: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入学适应困难。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在入学后比其他儿童更易出现退学或逃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等心理问题。